腹股溝疝是一種發病率比較高的疾病,這種疾病對患者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患有這種疾病的人要積極地進行相關的治療。那么日常生活中腹股溝疝的癥狀究竟有哪些呢?那就讓我們一起隨著養生堂官網欄目申英末專家來了解一下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腹股溝疝的表現
1.可復性疝
在臨床上會在腹股溝區出現可復性腫塊,剛開始的時候腫塊非常小,僅僅會因為站立、行走、跑步等是出現。
一般無特殊不適,僅偶爾伴局部脹痛和牽涉痛。隨著疾病的發展,腫塊可逐漸增大,自腹股溝下降至陰囊內或大陰唇,行走不便和影響勞動。
腫塊呈帶蒂柄的梨形,上端狹小,下端寬大。平臥時腫塊可自行消失,或用手將包塊向外上方輕輕擠推,向腹腔內回納消失,疝內容物為小腸時可聽到腸嗚聲。腫塊柔軟、表面光滑、叩之呈鼓音。
當回納的時候,常常會有阻力的感覺,一旦開始了回納,那么就會發現腫塊消失的速度也會逐漸增加。
疝內容物如為大網膜時,則腫塊堅韌無彈性,叩之呈濁音,回納緩慢。疝塊回納后,檢查者可用示指尖輕輕經陰囊皮膚沿精索向上伸入擴大的外環,囑患者咳嗽,則指尖有沖擊感。
隱匿性腹股溝斜疝,可以通過此試驗,確定其存在。壓迫內環試驗可用來鑒別斜疝和直疝,后者在疝塊回納后,用手指緊壓住內環囑患者咳嗽時,疝塊仍可出現。
2.滑動性斜疝
臨床特點為較大而不能完全回納的難復性疝。滑出腹腔的盲腸常與疝囊前壁發生黏連。除了腫塊不能完全回納外,尚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癥狀。
滑動性的疝一般都會出現在右側,在臨床上左右兩側發病率之比約為1:6,在手術治療的時候,一定要非常小心。
防止滑出的盲腸或乙狀結腸可能被誤認為疝囊的一部分而被切開。
3.嵌頓性疝
常發生在勞動或排便等腹內壓驟增時,通常都是斜疝。臨床特點為疝塊突然增大,并伴有明顯疼痛。平臥或用手推送腫塊不能回納。腫塊緊張發硬,且有明顯觸痛。
嵌頓的內容物為大網膜時,局部疼痛常輕微;如為腸袢,不但局部疼痛明顯,還可伴有陣發性腹部絞痛、惡心、嘔吐、便秘、腹脹等機械性腸梗阻的病征。
疝一旦嵌頓,上述癥狀逐步加重,如不及時處理,終將成為絞窄性疝。腸管壁疝嵌頓時,由于局部腫塊不明顯,又不一定有腸梗阻表現,容易被忽略。
4.絞窄性疝的臨床癥狀多較嚴重
患者呈持續性劇烈腹痛,嘔吐頻繁,嘔吐物含咖啡樣血液或出現血便;腹部體征呈不對稱腹脹,有腹膜刺激征,腸鳴音減弱或消失。
腹腔穿刺或灌洗為血性積液;X線檢查見孤立脹大的腸拌或瘤狀陰影;體溫、脈率、白細胞計數漸上升,甚至出現休克體征。
腹股溝直疝為腹股溝區可復性腫塊,位于恥骨結節外上方,呈半球形,多無疼痛及其他不適。當站立時,疝塊出現,平臥時消失。
腫塊不進入陰囊,直疝頸部寬大,極少嵌頓。還納后可在腹股溝三角區直接捫及腹壁缺損,咳嗽時指尖有膨脹性沖擊感。可與斜疝鑒別。雙側性直疝的疝塊常于中線兩側互相對稱。
本期嘉賓介紹
申英末
男,主任醫師,首都醫科大學副教授,外科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九三學社社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疝和腹壁外科副主任,《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編輯部主任、常務編委兼秘書,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疝和腹壁外科醫師委員會委員,《中華臨床醫師雜志》編委,《中華診斷學電子雜志》編委。1997年畢業于首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畢業后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普外科從事臨床醫療工作,近十年來在陳杰教授的指導下專門從事于疝和腹壁外科專業疾病的治療研究工作,現負責北京朝陽醫院疝和腹壁外科的臨床、科研及管理工作,在成年及兒童患者的腹股溝疝、臍疝、腹壁切口疝、白線疝、腰疝、盆底會陰疝、造口旁疝、食道裂孔疝等無張力疝修補手術及微創腹腔鏡手術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已先后在《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中華外科雜志》、《中華普通外科雜志》、《中國實用外科雜志》、《中華臨床醫師雜志》、《西北醫學教育》、《中國現代醫學雜志》、《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中華腹部疾病雜志》和《北京醫學》等專業期刊雜志上發表了30余篇疝專業論文,并分別于2010和2012年在國際的外科學期刊《Surgery》上發表了2篇疝專業論文,2013年在《Surgery Today》雜志上發表疝專業論文一篇,2011年主譯了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的《切口疝》一書,還參加編寫了北京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實用疝外科手術技巧》一書和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的《胃腸外科手術技巧》一書,參與翻譯了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奈特消化系統疾病彩色圖譜》的譯著,還負責制作了由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腹外疝無張力疝修補術》的教學光盤。此外,還參加了中央電視臺《健康之路》欄目制作的3期有關疝病新療法的全國直播節目,負責組織了六屆北京疝和腹壁外科國際學術研討會和一次中美疝修復國際論壇等國際學術會議,參與組織了北京朝陽醫院舉辦的10期疝病新療法的大型群眾性咨詢、義診和宣傳講座活動,組織并主持了在北京朝陽醫院治療的80歲以上老年疝病患者的術后聯誼活動等一系列公益活動。
2011年作為第二完成人,獲得“2010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三等獎”,獲獎題目為“腹外疝個體化治療的臨床研究”;2009年與2010年作為主要負責人承擔我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與吳階平醫學基金項目各一項;2011年獲得首都醫科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青年教師優秀獎;2012年獲得首都醫科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優秀教師獎及北京朝陽醫院十佳教師稱號;目前承擔2012年首醫教改基金項目與2013年首醫基礎—臨床合作基金項目與吳階平醫學基金項目各一項。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