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太極拳的運動特點是慢,慢練太極拳的好處是什么呢?這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有報刊發表說,慢練太極拳能降壓保護心腦血管,大大降低了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下面隨著太極拳練習一下吧!
慢練太極拳能降壓保護心腦血管
慢是太極拳的特點,也是太極拳養生的重要因素。太極拳通過慢練能增強血管彈性和韌性。
太極拳套路的演練節奏輕柔緩慢,這種練法好比新車在“磨合”期內要慢開,等到車的各部位機件磨合好以后,再快開就沒損害了。習武也是如此。
初習太極拳者的筋骨皮肉,在拳式動作不斷操練的磨合下,習拳者僵硬的筋骨,拙笨的勁力,遲鈍的反應,都會在磨合中不斷消除,而逐漸使拳式生出輕靈圓活之佳態。
初學太極拳都要求從慢練開始,太極拳并不是一直都慢,當練到一定程度后,自然會形成快慢相間。
故此,陳鑫《太極拳論分類語錄》中說:“由起至止,須慢慢運行,能慢盡管慢,慢到十分功夫,即能靈到十分,惟能靈到十分火候,斯敵人跟不上我,反以我術為奇異,是人之恒情也,殊不知是先難之功之效也。”
在太極拳的鍛煉過程中,在操練“無極樁”等樁功時,要做到外靜而內動(積氣通關,舒經活絡),在套路的演練過程中,要做到外動而內靜(平心靜氣,氣血調和)。
故此,陳鑫《太極拳論分類語錄》中說:“每著之中,五官百骸順其自然之勢,而陰陽五行之氣運乎其中,所謂:‘動則生陽,靜則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是所謂:‘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此即太極拳之本然。”
很多人初學太極拳習慣從拳架練起,在套路演練時,有柔無剛,散手對抗時,要做到以柔克剛。
其實不然,倘若只練慢架,不會快架,在散手實戰時,敵方不會等著你的!倘若只練柔,不會剛,在散手實戰中,若遇到強敵,敵方會以剛克柔,而使你慘敗。
太極拳慢練柔化的演練風格,比較適合大眾健身性的習武要求,它能降低血壓,疏通血脈,起到保護心腦血管的作用。
但是,若從太極拳實用技擊的角度講,在套路演練時,還要掌握拳架的快速操練技術,在勁力方面,還要掌握剛勁的操練技術,以適應“快慢相間,剛柔相濟”的實戰散手對搏的要求。
故此,陳鑫《太極拳分類語錄》中說:“練太極拳之步驟有三層功夫,第一步,學時宜慢,慢不宜癡呆;第二步,習而后快,快不可錯亂;第三步,快后復緩,是為柔,柔久剛自在其中,是為剛柔相濟。”
太極拳慢練的好處
1、可以提高神經系統的靈敏性,練拳時首先是大腦皮層休息,然后將全身器官任務交給中樞神經,加強了神經系統的靈敏性。
2、暢通經絡、血管、淋巴及循環系統因練太極拳的時間不會太短,故能像一般的帶氧運動一樣,能使血氣運行順暢。練了若干時間,會察覺有指尖麻軟發痹、關節微響、針刺、腹鳴等感覺。根據中國醫學理論認為這是經絡暢通的反應。
透過摟拗屈膝絞轉等運動,動脈血管得到適量擠壓及放松,能使血液加速運行,增加氧氣的供應,也促進了淋巴系統的新陳代謝,加強了個人的抵抗力。
3、改善柔韌度、肌力等韌性,重心交替變化,使各肌肉的肌力等得以提高,改善各關節的柔韌度。
4、提高心肺功能練太極拳我們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實,透過深、長、細、緩、勻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胸腔的容氣量及遞增了吸氧呼碳的次數,確保氣體能充分交換,相對地提高了各器官的獲氧量。
又因練太極拳時間較長(連打四次廿四式太極拳約需時廿多分鐘),此等帶氧性活動能訓練及提高心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