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好處非常多,近幾年,為了人們健康養生的需求,太極拳在醫學上得到很大的發展。太極拳的特點治療疾病有一定的手段,小編今天與您分享的是從中醫觀點看太極拳有何養生價值。下面我們先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中醫觀點看太極拳與養生
太極拳與中醫經絡學是緊密結合的,練習太極拳能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對疾病的防治效果非常好。
太極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國傳統的內家拳術之一,深受大眾喜愛。太極拳以“太極”為名,是根據《易經》而來的。
“太極”指萬物的原始,其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陰陽二氣互為基礎,彼此消長,相互轉化,不斷運動則變化萬千。太極拳的起源及創始者至今尚待考證,就文獻及傳說而言,眾說紛紜。
隨著養生需求的提高,太極拳作為一項養生運動,無論是治病還是體育運動都是大家的首選。
目前可以明確的是,太極拳由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第十四世陳長興傳給河北永年人楊露禪,而后社會依次出現楊式、武式、吳式、孫式等太極拳流派。但筆者更偏向于張三豐真人創拳,后由武當太極傳與河南陳氏的說法。
故民國時期中央武術館將太極,形意,八卦,通背等拳劃歸于武當門,而時任武當門門長的又是太極拳宗師孫祿堂先生。
太極拳是一種意,氣,形密切結合的運動,以意導氣,以氣導力,融匯武術、內丹于一體,是“內外合一”的內功拳。太極拳重意,使神氣內斂而不外發,精氣內斂而不外散。精神專注,排除雜念,將神收斂于內,而不被他事分神。
經常練拳的人都有這樣的一種感覺,練完拳后出了一身汗后,全身輕松,心情舒暢,重要的是沒有疲勞的感覺。
精神寧靜、樂觀,則百脈通暢,氣機自旺。太極拳調氣機,以養周身。太極拳以呼吸協同動作,氣沉丹田,以激發內氣營運于身。肺主氣司呼吸;腎主納氣,為元氣之根基。
肺、腎協同,則呼吸細、勻、長、緩。這種腹式呼吸不僅可增強和改善肺的通氣功能,而且可益腎而固護元氣。丹田氣充,則鼓蕩內氣周流全身,臟腑、皮肉皆得其養。太極拳動形體,以行氣血。
太極拳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內氣發于丹田,以丹田為核心,通過旋腰轉脊的動作帶動全身。氣機周流全身之后,氣復歸于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關節、四肢百骸均得到鍛煉。具有活動筋骨,疏通脈絡,行氣活血營養臟腑的功效。
由于太極拳將意、氣、形結合成一體,使人身的精神、氣血、臟腑、筋骨均得到濡養和鍛煉,達到“陰平陽秘”的平衡狀態,所以能起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作用,保證人體健康長壽。
太極養生三大練法
1、無極靜樁
站穩左腳,右腳橫向邁出。平衡兩腳重心,兩腳相距肩寬。頭頂放松,身體下蹲一點;臉放松,身體再下蹲一點;頸放松,身體再下蹲一點;兩肩放松,身體再下蹲一點。
胸膛放松,身體再下蹲一點;小肚放松,身體再下蹲一點;臀放松,身體再下蹲一點;大腿放松,身體再下蹲一點;小腿放松,身體再下蹲一點;腳底放松,身體再下蹲一點。心靜體松的站樁1至2分鐘。
練習太極拳要靜,練習之前要排空內心的雜念,靜下心來慢慢練習,這樣能提高大腦神經系統。
2、太極起勢
身體慢慢下蹲,兩腳相距與肩寬。兩腳慢慢蹬起來,兩手往上抬。手臂環狀收回。松肩,兩手分別向外分開。身體慢慢下蹲,兩手往下落。練12遍。
3、推波助浪
初式左或右半馬步,后腳蹬,轉成弓步,膝蓋不能突出腳尖,兩手向前推。接著前腳蹬,后坐半馬步,臀部不能突出腳跟,兩手松臂舒指往外側劃開收回在肋旁。左式、右式各練12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