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楊家前三代特別重視碾步,碾步排在傳統楊式拳步法中第四位。在楊氏太極拳85式老架中,幾乎每式都含有碾步,碾步步型看似簡單,其實內涵深厚,具有以下作用。
(1)使習練者體態立身中正,不偏不倚。走碾步時要求頭部百會穴上領,頭容正直,神貫于頂,有虛靈自然之意。這樣能使肢體盡量地放松,平心靜氣地用意識消除運動中的僵勁。又因其腰部的沉勁使脊椎松開拉長,保持軀體正直,不致前俯后仰,左右歪斜。
(2)使習練者旋轉踝、膝,旋轉腰脊,同時使肩胯相隨的螺旋運轉帶動下肢順逆纏繞,形成螺旋運動。因為肩隨腰胯的轉動而轉動,可使兩肩齊平、上下相隨、節節貫穿,腰身邊轉動邊平直前送,完成傳統楊氏太極拳85式斜步,即弓步。
(3)使習練者的腳掌左碾右碾,有利于活動腳部關節。在兩腳踝關節以下,分布著與全身健康有密切聯系的四十一腧穴,聯系著頭頸、軀干、四肢的一些組織器官,這些組織與器官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都受腳部的經脈支配,即“一脈不和,周身不適”。在足底有三十六個病理反映區,這些反映區受到腳部碾轉的刺激,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此外還可以預防和矯正扁平足和八字腳。
(4)碾步都由大腳趾領勁,有方向、有角度,虛實分明地以腳領膝,以膝領股,既能做到“完整一氣”,也能達到“周身一家”。
(5)碾步不僅為傳統楊氏太極拳85式重視,甚至軍隊基本訓練的步法,也以碾步為重。如向后轉身,則有倒插步,先碾左腳跟,再碾右腳跟。目的在于求靈求活。靈活在于步法,步法在于步型,而其變則在碾步,其用則在應敵之變而變。
斜步中的“弧”是指出腿、邁步要走弧形。楊式老架、大架拳形象地說是圓形的運動。手、腳都是呈弧線運動,肢體上的圓形才能產生掤勁,才有彈性。腳走曲線弧形才能產生抽絲勁。
胯圓、膝圓、踝圓形成一條根在腳,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空間旋轉曲線。傳統楊氏太極拳85式老架無論盤拳、推手、散手都強調螺旋抽絲勁的圓的要領,無圓無弧就不像傳統楊氏太極拳85式。
同時,全身各個關節在松弛狀態下,做圓形運行,使肌肉、內臟進行相互按摩,可以起到很好的健身功效。
楊澄甫先師在《十要》中所說“起落猶似貓行”,點明了貓行步(即太極步)核心和要領。貓行步含在弓步中,即弓步內蘊涵著貓之行走,貓邁步舉步輕靈,落步輕又穩。
傳統楊氏太極拳85式老架要求形神兼備,“形如縛兔之鶻,神似捕鼠之貓”,形與神都應具有貓形的身靈、爪利、氣實、步穩健的體態。
既要把握貓行步中輕靈、柔軟、敏捷、無聲無息、“軟著陸”的特點,又要領會“如履薄冰”“邁步如臨淵”時思想高度集中、謹慎小心、輕緩、窺探,隨意收回、邁出的靈氣。
貓行步是傳統楊氏太極拳85式套路中主要的基本步型,運動量大,久練能使腿部肌肉發達,且下肢有力,還能防治常見的腰椎骨質增生和跟骨
骨質增生及變形性膝關節病。傳統楊氏太極拳85式難練之處,不在上肢的掌、拳、鉤的手,而是在下肢的腿和腳的步法和步型。
總之,傳統楊氏太極拳85式步法的大特點是“步”“樁”合一。在練習時,只有時時刻刻牢記走碾步、走弧形的基本要求,才能增強下肢力量,為放松打好基礎,達到既增強技擊能力,又能增強養生健體的功效。
楊氏太極拳85式松沉勁的運用
楊氏太極拳85式的特點之一就是松沉與輕靈兼備,所以有沒有松沉之勁可以看作是太極拳練習是否入門的一個標志。
松沉勁在太極拳表演的觀賞方面,可以給人以沉穩、踏實的感覺,更可以讓人感覺到氣勢既充足又內斂,打拳者的身體既松柔無骨又勁力內含。
可見,運用好松沉勁,可以發揮出巨大的威力。
而沒有松沉勁的人,要么松得很爛、軟手軟腳、形散意懶;要么繃著勁,勁力外現、棱角分明。
練出了松沉勁對于自身的感覺而言,在打拳時會有輕松而內勁相連不斷的感覺,有全身松開不須用力而勁力從腳下地面源源傳來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