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太極拳蓬勃發(fā)展的同時,我們也看到,太極拳的習練正在逐漸趨向體操化。我們可曾深刻地思考,這種模式是否真的有利于傳統(tǒng)太極拳的傳播?我們是否忽視了太極拳的核心一技擊功夫的修煉?
其實太極拳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和影響,完全是因為“楊無敵”實戰(zhàn)而名震京華。
一、楊家太極的突出特點是搏擊
楊家素有“出手見紅”之說。楊澄甫常常“出手一丈八”,并因此折服武林群雄。
楊班侯曾向父楊露禪說:“習武者寧爭一口氣,不服三口血!若孩兒戰(zhàn)勝雄縣劉,京城或有我父子立足之地。若孩兒敗在他手,父親大人用一領蘆席將孩兒裹尸還鄉(xiāng),孩兒來世永不闖蕩江湖!”
楊班侯不僅戰(zhàn)勝了雄縣劉,與各門各派武師比試亦從未失手。當時八卦宗師董海川、形意宗師郭云深、岳氏散手宗師劉士俊、御前撲虎周大惠(即跤王大樣子)均在京城。
楊式太極若無真實功夫,豈能獲“楊無敵”之美譽。
楊澄甫推手之時,不用有形之擒拿手法,而是用意氣于無形之中,拿住對方勁路,大喝一聲,將對方騰空放出,其發(fā)勁之猛,擊人之遠,無人能及。
他在杭州時,頻頻發(fā)勁,將人往墻上彈射,竟然把院內土墻震坍。
楊家太極拳在北京聲譽鵲起,乃是楊露禪、楊班侯公與各門各派武師切磋武藝之結果。
人常說,打鐵先要本身硬,要獲得超人的武功,必須先下特殊、實實在在的,甚至是超常的工夫,就像奧運冠軍的成長經歷那樣,除了吃苦耐勞、流血流汗,拼命的練,別無他途。
二、楊家?guī)熗絺?ldquo;相手”“活樁”
過去,只知道李亦畬曾用過40斤重的鐵棍練功,楊班侯馴烈馬等故事,但其高超的武技是怎樣練到身上的,即身上是如何裝藝的,卻一概不知,其練功方法即成了密中之秘。
今天拜讀了瞿世鏡先生所著《楊氏太極兩岸一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一書,才徹底揭開了這個謎,原來,就是“相手”訓練的結果。所謂“相手”訓練,事實上就相似于今天奧運冠軍的“陪練”,故而使人信服。
楊家太極功夫是練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也不是寫出來的,更不是吹捧出來的。
“練拳一要師承,二要悟性,三要苦功,四要相手,缺一不可”。楊家有一整套嚴密的訓練方法。站樁須配合內功心法,有無極樁、虛步樁、馬步樁等等。
打樁須往有彈性之樹干上試用按、擠、靠、肘各種勁法,并且用白蠟桿往樹干上反復涮勁。練拳者用木柱或石碑作為打擊目標,試驗勁力,稱為“打樁”。
例如,練大捋之靠勁,楊家老輩要練靠打木樁(九宮樁)或樹樁;練白蠟桿之粘勁,亦須每日在樹樁上左右反復刷勁。
然而草木無情,唯有活人方能跳躍、躲閃、反擊。以人為目標試勁,乃打“活樁”。平時推手、散手之身法步法,均須合乎太極門內之規(guī)格。
其他門派武師上門比試,絕不會按太極門之規(guī)格出手。因此尚須打“活樁”,在各種不規(guī)范狀況下,以身軀之任意部位接勁,把人樁騰空放出。
楊澄甫之樁功基礎極好,金雞獨立穩(wěn)如泰山,推之不倒。曾與眾門徒游上海法國公園(今復興公園),園內之法國梧桐,樹干粗壯,時值深秋,樹葉枯黃。
他往樹干上施用靠勁,枯葉紛紛飄落,令觀者咋舌。他勤練活樁,身上任何部位均可把人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