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身健體的方式有很多種,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各種的鍛煉方式來提高我們的身體素質。那么日常生活中練習易筋經的好處有哪些呢?那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隨著萬家燈火欄目李章智專家來看看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易筋經的作用
摘星換斗勢的做法
經常練習摘星換斗勢,對我們身體非常有益,能夠非常有效的緩解我們記憶力衰退的現象,還能夠對心情不好有所緩解。
首先右足向前跨半步(兩足間隔約一拳),成前丁后八式,同時左手握空拳,靠于腰部,右手垂于右大腿內側。
然后左腿彎曲下蹲,右足尖著地,足跟提起,離地約2寸,不可前傾后仰;右手五指微握如鉤狀,屈腕沿胸向上舉起,至頭部右側,離右額一拳;指端向右略偏,頭同時略向右側抬起,雙目注于掌心。
我們在練習這一招式的時候一定要記住將我們的單手舉高,我們的五個手指還要微微捏齊,曲腕如鉤狀,距離開發際約一拳。
肘向胸前,指端向外,頭微偏,松肩,兩目注掌心,舌抵上腭,口微開,呼吸調勻,臀微收。前腿虛中帶實,后腿實中有虛。換步時,前足向后退半步,動作左右相同。
練時應神志注一,氣沉丹田,以意運氣,以氣隨意,使氣血暢通,勿使肌肉緊張。身體各部保持充分的潛伏力。練時循序漸進,不宜操之過急。
初練2分鐘,一周后每周增加1分鐘,至7分鐘后,每兩周增加1分鐘,至10分鐘后,根據具體情況增加,一般到15分鐘左右。
手厥陰心包經 三盤落地熱勢
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練習這一招式能夠有效的強化手厥陰經筋,對于鍛煉我們的大腦有非常好的效果。
人體十二經脈之一。簡稱心包經。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穿過膈肌,依次絡于上、中、下三焦。它的支脈從胸中分出,沿脅肋到達腋下3寸處(天池穴)向上至腋窩下,沿上肢內
側中線入肘,過腕部,入掌中(勞宮穴),沿中指橈側,出中端橈側端(中沖穴)。另一分支從掌中分出,沿無名指出其尺側端(關沖穴),交于手少陽三焦經。
該經脈腧穴為天池、天泉、曲澤、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沖,共9穴,左右合18穴。
十二經脈之一。該經起于胸中,出來歸屬于心包,貫穿橫膈,聯絡上、中、下三焦。其分支從胸中分出,到達兩肋部;在腋下三寸的部位向上至腋窩下。
沿上臂內側,進入肘中,下行前臂兩筋(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進入掌中,沿中指到達其末端;另一支脈從掌中分出,出無名指尺側端與手少陽三焦經相接。
該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手心熱,肘臂曲伸困難,腋下腫,胸脅脹悶,心痛,心煩,面紅,目黃,喜笑無常等。
本期嘉賓介紹
李章智
男,國家級國術教練。2005年入選為中國海外武術名人。
自幼研習各類民俗療法、中國醫學與武術,曾擔任救國團臺南學苑國立臺南社教館經絡推拿課講師,從事傳統保健療法教學,推展中華傳統整體療法保健,并參與公益社會服務相關事項,2001年佛光山慈悲基金會頒發感謝狀,感謝協助臺南煙毒戒臺所戒毒輔導工作。
自1990年起教授海外歸國華僑研習中華武術,學員來自世界五大洲近萬人,期間受聘前往印尼、史瓦濟蘭與馬拉威教學,2000年行政院僑務委員會頒贈--服務貢獻獎,感謝多年服務僑界,在國內陸續與各大專院校、企業界授課,也廣受國內邀請講座,先后發起創立中華即興之作導引武術協會與中華古傳陳式太極拳協會并擔任要職,成立網站以薪傳中華武術文化。
2003年擔任荷蘭文化交流國際大學武術學院院長,推廣易筋經、八段錦、五禽戲等健身氣功與古傳陳式太極拳等武術高等教育事業,2006年獲得武術九段位階,以及擔任世界傳統武術聯合會副主席,同年獲聘中華氣功協會理事暨副秘書長,對中華武術的貢獻備受肯定。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江蘇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