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中的飲食一般都是和別人學習著怎么去做,食材怎樣搭配更加營養。但是我們自己有沒有想過那樣的做法真的就對嗎?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究竟有哪些飲食需要我們注意呢?那就讓我們一起跟著我們的張曄老師一起來看看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飲食的誤區
1. 鈣補是否越多越好
我們大家都說要補鈣,那么究竟應該怎樣來補鈣呢?
鈣質主要經胃腸吸收,進入血液,形成血鈣,再通過骨代謝,把血鈣進行鈣鹽沉積,形成骨骼。
不是說鈣吃得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血液中鈣的含量必須保持在一定水平,過多或過少都不行。過量補鈣,血液中血鈣含量過高,可導致高鈣血癥,并會引起腎結石、血管鈣化等并發癥。
許多人都誤以為補鈣越多越好,補的多了吸收的就多,就能擁有好的骨骼。
通常年齡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攝入800毫克的鈣,過量補鈣并不能變成骨骼,反而危害老人健康。
2. 長期吃粥
老年人患牙病多,有的老人因咀嚼功能不好而長年吃粥,也有少數人用吃藥粥作為對疾病的輔助治療。
據觀察,長期吃粥的老年人一般比較消瘦,原因是老年人的胃動力較差,如果吃粥的量過多,難以很快排空,會感到胃部不適;以同樣體積的粥和米飯相比,粥所含的米粒更少,如果長期吃粥,得到的總熱量和營養物質很可能不夠人體的生理需要。
3. 吃煮得很爛的菜
許多老人都喜歡將各種蔬菜放在鍋里長時間的煮,做成各種菜湯。
其實這種方法就將蔬菜中水溶性的維生素都給煮沒了,吃到后就是吃了點纖維,沒有什么營養價值。
39飲食編輯認為,青菜不宜久煮,但炒青菜也并非油越多越好。適量下點油,用油及蔬菜自身所含的水分炒熟的青菜更加營養健康。
4、“多”一點是否總是好的
常見的說法是:我吃(例如蛋白粉)總比不吃好,所以得吃!
實際上,真的是“多多益善”嗎?
多的蛋白質攝入不僅不能增加肌肉合成或者脂肪減少,反而會導致熱量的多余,堆積脂肪。
因此,別認為自己“吃很多補劑、飲食”就代表這叫做“專業、認真”,反而這種主觀臆斷代表了無知。
5、過度重視蛋白質
因為肌肉和蛋白質有直接的關系,所以很多健身愛好者就以吃蛋白質為核心。
增肌=吃蛋白質,減脂也要吃蛋白質...
那么蛋白質真的如此重要?實際上,我們身體的合成代謝能力是很有限的,達到基本的蛋白質攝入量(0.7g以上每斤體重),你就不用再去糾結究竟是多吃10g還是多吃20g,因為多吃的部分真的沒有價值。
6、減脂是否就等于減少碳水化合物
減少碳水化合物是為了減少熱量,制造熱量虧空從而帶來減少脂肪的可能。
但是當我們把碳水化合物減少到甚至比蛋白質還少的時候,減脂就和我們無緣了。
過度的碳水控制會嚴重影響我們的身體狀態,帶來肌肉的大幅度減少甚至是健康的減少。
本期嘉賓介紹
張曄
女,解放軍309醫院營養科前主任。
從事營養工作近30年,長期活躍在臨床工作第一線。中國營養學會會員。對臨床多種疑難病、常見病、危重病有豐富的營養治療經驗,多次參加國際、國內營養學專業學術會議,并進行大會交流、做專題發言等。在長期的實踐工作中,不斷進行總結、積累,以寶貴經驗貢獻人民。
在報刊、雜志共發表文章100余篇,主編了《自己是好的家庭營養師》、《冠心病患者飲食導航》等著作,與他人合作出版論著多部。目前,工作重點從醫院的營養治療,轉向營養教學和家庭營養知識的普及與提高,在全國婦聯、中央電視臺《健康之路》、北京電視臺生活頻道《食全食美》《生活大調查》、科教頻道《養生堂》《科學實驗室》、文藝頻道《百姓秀場》、山東衛視《養生》欄目、天津臺《天天養生》欄目、湖南衛視《百科全說》、網上媒體等做過專題錄像節目,研究重點從醫院的營養治療,擴大到家庭營養知識的普及與提高,積極宣傳營養常識、養生保健,落實營養知識,使人們吃得明白、吃得健康,減少疾病。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江蘇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