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在我國歷史上已經有了很長一段,其流派有很多,太極拳的特點也各不相同。小編今天將主要幾大流派的特點總結一下,太極拳教程里對各派的練習各不相同的講解,下面我們先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太極拳各派別的特點
陳式太極拳是太極流派中起源早的流派,其主要以螺旋纏絲為。且螺旋纏絲的運動機理對養生有很大的作用,也是人們常練的技法。
陳式太極
陳式太極拳由拳師陳王廷創始于明末清初,所創老架路五套,陳式世代傳習、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經過精心編排,動作速度和強度、身法勁道也有所不同。
第一路動作簡單,柔多剛少,以“棚捋擠按”四正勁的運用為主,以“采挒肘靠”四隅手的運用為輔。柔中寓剛,行氣運動,以纏絲勁的鍛煉為主,發勁為輔。
全身內外,動分靜和,一動全動,體現柔纏中顯柔、緩、穩的特色。陳式太極拳的運動特點深受大家的喜愛,其含有很高的養生價值。
第二路(炮捶)動作復雜,急速緊湊,剛多柔少,用勁以“采挒肘靠”為主,以“棚捋擠按”為輔;以剛發勁為主,竄蹦跳躍,騰挪閃展,震足發勁。剛中寓柔,體現柔纏中顯剛、快、脆的特點。
陳式太極拳的鍛煉原則和練法還要求意、氣、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氣, 源動腰脊,旋腰轉脊,節節貫穿。在推手中以纏繞粘隨為主,“縱放曲伸人末 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在粘貼纏繞過程中,運用“棚、捋、擠、按”等法則,借力制動,舍己從人,聽勁懂勁,發勁制敵。
楊式太極拳
由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從學于河南溫縣陳家溝陳長興,與其子楊健侯、其孫楊澄 甫等人在陳式老架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編發展了“楊式太極拳”。其拳路逐漸刪改了陳式老架中原有的縱跳、震足、發勁等動作。
楊式太極拳比較綜合,其是后來成立的拳派。楊式太極拳也是當今練習多的養生太極拳,在練習中我們會感覺到周身放松,心情愉悅。
由楊健侯修訂為中架子,又經楊澄甫一再修訂逐漸定為楊式大架子,即現在廣為流行的楊式太極拳拳架舒展簡潔,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剛柔內含,輕松自然,輕靈沉著兼而有之。
姿勢開展,平正樸實,練法簡易,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正如楊澄甫所說“太極拳是柔中寓剛,棉里藏針的藝術”。架勢有高、中、低之分。
武式太極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楊露禪從陳家溝返鄉后,深愛其術,從學楊于陳式老架太極拳,后又從陳清平學趙堡架,經過修改,創造了“武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既不同于陳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于楊式大架和小架,學而化之,自成一派。其動作簡潔緊湊,架勢雖小而不局促,動作舒緩平穩,出手不超過足尖,收時不緊貼于身,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不相逾越。
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始終保持中正。步法嚴格,分清虛實,小巧靈活,邁步時足尖先著地,然后再足跟著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弓步前腿膝蓋不得超過足尖,后腿不挺直高拔。
拳勢講究起、承、開、合,動作連貫順遂,用內功的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支配外形,以“神宜內斂”,“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氣,以氣 運身,意動身隨,意動氣隨,意到氣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達到意、氣、形三者合一。
吳式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以柔化著稱,動作輕松自然,連續不斷松靜自然,獨具靜態之妙。拳架雖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又開展而緊湊,在緊湊中自具舒展,不顯拘束。推手時,端正嚴密,細膩熨貼,守靜而不妄動,以善化見長。
孫式太極拳
河北完縣人孫祿堂,自幼酷愛武術,從師李魁垣學形意拳,繼而學于李之師郭云深,又從師程廷華學八卦掌。經多年研練,功夫深厚。后有從師郝為真學太極拳,參合八卦、形意、太極三家拳術的精義,融合一體而創“孫式太極拳”。
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進退相隨,邁步必跟,退步必撤。動作舒展圓活,敏捷自然,練時雙足虛實分明,全趟練起如行云流水,綿綿不斷。每轉身時以“開”、“合”相接,所以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
練習太極拳放松的好處
1.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可以使精神上放松。緩解緊張情緒對身體的危害。
2.可以巧妙控制身體的平衡,并增加動作的敏捷性。
3.肌膚骨節處處開張以后,氣血周流無滯,氣行于骨節隙縫之中,能加強節節貫串的作用。
4.皮膚觸覺和內體感覺的靈敏性,動作上的順遂和圓活性都能獲得高度的發展。
5.全身骨節由于放松而自然下沉,發展了下肢的支撐力,胸背、肋骨節節松下,外向前合,有助于沉氣,穩定重心。
6.能夠發展力量和速度。因為全身處處放松了力量,才能毫無阻礙地、圓活地加快速度。
7.可以使腹式呼吸和橫膈運動不受牽制,在療病保健和技擊上,都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8.放松用意的練習,有助于提高技術,提高人的情緒,增強人的自信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