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雖然歸類為武術,但是其養生作用一直很受人們的歡迎,在公園里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男女老少都在練習太極拳。太極拳的好處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太極拳教程對學習太極拳的要求就是悟,下面我們先學習一下48式太極拳分解教學。
太極養生“十三悟”
繁華的生活,常常迷失了我們的心,長期處于紛亂中的我們,經常會感到孤單,而修煉太極拳能夠改善我們的亞健康,下面我們看看太極拳的十三悟,對我們有什么啟發。
一、悟靜
悟靜,就是要悟出“平心靜氣”。
1、思想上靜
練拳者要除去妄想,排除雜念,做到心中“一無所著,一無所思”。這樣,就能做到意志集中,思想為一,心無二用。
練太極拳前我們要把生活中的一切煩惱拋之腦后,讓我們的大腦休息一下,大腦得到休息能提高我們的免疫力。
2、環境上靜
鍛煉時,應堅持一早一晚,要事先選擇一個清靜的地方。地方清潔衛生,可免于疾病傳染;環境僻靜,可以脫離一切吵雜聲的干擾。這樣,才能清心寡欲,去掉輕浮、張狂之氣。
總之,我們要在“靜”字上下工夫。靜下來后,就可以專心思考,細心揣摩。對一招一勢的運行,轉換、虛實、開合、纏繞等基本要領,才能逐步領悟,姿勢趨于正確,較快地納入太極拳的軌道。久后,自會達到“意之所向,全神貫注”之境。
二、悟意
悟意就是悟出以意引氣,以意引領動作。這就是說,太極拳的一招一勢,一舉一動都是以意來引領的。什么是意?簡單地說,意就是心思,就是思想,就是大腦,就是腦神經。
大腦是全身神經的樞紐,發號司令指揮部,周身都得聽命于大腦,所以說,太極拳是在腦神經意識的支配下進行運動的。
思想想到那里,手就運行到那里,心里怎樣想,四肢百骸就怎樣做,決不是憑著力氣鼓著手足在運行。用意則輕靈自如,用力則僵硬遲滯。拳論說:“以心為主,而五官、百骸無不聽命”。
“全身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和“意之所向,全神貫注”就是這個意思。
三、悟慢
悟慢就是悟出緩慢。一般學拳的人,往往在迫切要求學習的思想指導下急于求成,殊不知快、慢的利弊和二者間的辯證關系。俗語說:“心急吃不了熱油糕”,“欲速則不達”,“慢工出細活”,確有它的道理。
1、學習進度要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要想幾天、十幾天、或幾十天就學完學成一套。要樹立一個慢慢學、認真扎實學的思想。這就是說,不學則已,學就要循序漸進,老老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一招一勢地學。
一招熟悉之后,再學下一招。決不可粗枝大葉,霧里看花,不求甚解,快速地學。學慢,對手足部位、定型、運行、上下承接、虛實轉換等基本要領就能看的多,聽的多,練的多,領會的地方也就多。
學慢,既是反復熟悉、鞏固、加深理解的過程;也是反復鍛煉、認識、實踐、校正的過程。姿勢、動作就會逐漸趨于正確,運行就會走上正規而經久不易改變和遺忘。
學的快,手足錯亂,運行呆滯,對行氣,運轉更是茫然,天長日久,姿勢謬誤,丑態百出,校正起來實在困難,常言:“寧教千遍,不改一招”,就是這個意思。
學的雖慢,可是一遍過手,就能收到基本上趨于正確的定型效果,即令稍有差錯,校正起來也是輕而易舉的。如果學的快了,著著勢勢不夠真切,差錯橫生,校正起來,精力和時間不知耗費到如何程度!所以,學的慢,實際是快;學的快,實質是慢,這就是二者的辯證關系。
2、動作運行要慢
在鍛煉時,由始至終應該順從自然,慢慢地運行,不宜于快(但也不宜過慢),行成前后路數不清或上下不接現象。只有在緩慢運行中才能思想集中,全神貫注,精心去思考、揣摩運行規律,內勁轉換,腰脊園活等。
當姿勢趨于正確、定型,運行納入規律后,相對慢而言,也是可以適當變決的。在快的運動中,大小轉關必須認真,切不可馬虎從事,一帶而過,形成錯亂無章。
快而后再慢下來,就這樣慢慢快快,快快慢慢,快慢相間的進行鍛煉,但必須做到快而不亂,慢而不散。總而言之,學煉時,應持以“此在平居,去其欲速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