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太極拳的好處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但是練習太極拳不僅能夠養身體,練習時神態也美。太極拳教程中太極拳的神態非常的重視,神態體現出練拳時的心智,下面我們先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神態美
初學太極拳的朋友在練拳時注意力不能集中,動作也不連貫,看不上去不美觀,但是長期的練習能夠培養出美。
1.勁力美
勁力即太極拳中的勁法和力度。王宗岳在《太極拳論》把勁力看作是通往神明的先決條件。勁力主要的成分是剛與柔。剛與柔是一個事物的兩種對立統一的屬性,是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轉化和相互作用的。
剛柔作為天地萬物的基本屬性,一直為人們所感知,且自古以來剛柔的觀念與陰陽始終緊密地聯結著,陽者為剛,陰者為柔。
2.虛實美
太極拳中的每個招式都會體現出陰陽兩面,即是虛實的變化,這是太極拳的特點之處。
在太極拳中,左手實則左足虛,右手實則右足虛,其落點也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因此處處有一虛一實,內勁中正不偏不倚,來達到內含虛實而不露的境界。
虛實相生虛實互用,何處是虛,何處是實的共同的目標是虛靈,因此富于表現力和獨特的藝術魅力。虛實是一種獨特的美。虛與實的調整首先要認清虛實的正確內涵。
演練者既要運用自身的虛實變化迷惑對方,又要努力掌握對方的虛實變化,從而做到實中有虛,虛中有實,避實就虛,立于不敗之地。動作才有輕靈之感,騰挪之勢。
3.動靜美
太極拳存在著對立統一的關系,即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這就形成了動靜美。
《太極拳論》中講:“靜如山岳,動若江河。”楊澄甫《太極拳說十要》中說:“動中求靜,太極以靜御動,雖動猶靜。”這些都表明了“以靜待動”是太極拳技擊的指導思想之一。
陳鑫在《太極拳權譜》中有“中氣貫足,精神百倍,靜以待動,堅我壁壘”的論述,強調了“以靜待動”是“堅我壁壘”克敵制勝的重要手段。所謂“靜如山岳之”,靜就是氣沉勢穩,渾然一氣,做到周身一家。
在定勢時靜態動作姿勢中又蘊含著復雜的動態變化之勢,勁力運使處在引而未發之際,始終使自己的身體動作能夠保持八面之撐,在對抗過程中做到圓活連貫,運轉自如,時時刻刻保持察覺和順應對手技擊動作的客觀變化。
在實戰過程中使自己始終把握主動,在得機得勢時隨時即觸可發,制勝對手。“動若江河”就如離弦之箭,脫疆之馬,即招法動作在大腦的意念的支配作用下,做到“一聲令下百體皆依”。
其動作招法就像江河之水波浪滾滾、滔滔不絕,不斷變換虛實靈動,不斷直進粘逼。同樣,太極推手中要用沉著冷靜的聽勁來因應知機,并由此而形成自身的動靜之勢,在得機得勢時,把握動靜之機,見機而作,方能立于不敗之地。
太極拳的凝神要義
1.凝神之前,先要清其心
就是說,練功伊始,先整理一下錯雜的思緒:把正在考慮的問題先了結一下,把準備辦理的事情先掛一掛,把糾纏心頭的煩亂情緒先清除一下,總之,要努力把一切都放下。 這樣心就基本清了。
2.做好疏導工作是首要的問題,在思緒亂的情況下
其一,眼勿亂閉
心未清時好是沒有目的地、靜靜地看著眼前的東西。因為眼睛看著前面的東西,實際上在大腦皮層已不自覺地形成一個新的興奮灶,而沒有目的地看,則能控制其興奮水平,防止興奮擴散。
由于出現了新的興奮灶,可以通過負誘導的作用,讓其它的興奮灶(由雜念所引起)受到抑制。這樣就容易控制住雜亂的思緒。如果心未清時胡亂閉上眼睛,那腦里可能是一片混亂,越發理不清。
其二,要自勸自勉,勸得回來
所謂自勸,便是自我疏導。思緒紊亂較嚴重,其在大腦皮層的興奮灶,不可能一下子便消失,這時進行自我疏導,可以通過對主體的認知結構施加影響,促使雜念形成的興奮灶受到抑制并趨消退。自我勉勵,更是調動主體的意志力量,來加強對雜念的抑制。
3.只有初步實現清涼恬淡的心態,始得收入氣穴
因為從日常的心態變為氣功的意守態,這要改變固有的心理習慣,即要讓意識活動同思維脫鉤,將注意力集中到機體內部沒有認識意義的生理部位。這實際上是實現從注意到意守的轉移。
而清涼恬淡的心態,正是實現這種轉移的前提和基礎,離開這一點,根本不可能將心收入氣穴。
4.收心入氣穴,應微閉雙目,默運意念經山根循任脈徑路,緩緩落入丹田
山根在兩眼中間,為下丘腦所在部位。下丘腦系人體內分泌的總樞紐,任脈徑路實際上包括了植物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臟腑的所有功能。沿山根、任脈徑路進入丹田,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開始修習時,可連續運演多次,以求初步建立起條件反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