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太極拳是長期堅持到的運動,許多初學者都體會不到練拳的快樂。那么究竟如何才能練好太極拳呢?可以參考一下太極拳教程,根據太極拳教學學習具體的拳路拳法。下面我們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談談如何練好太極拳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掀起了太極拳的風波,如何練好太極拳卻成了大家多的額問題,現歸納如下。
明確認識練太極拳和做其它事一樣,首先要明確認識。對太極拳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是練好太極拳的先決條件。很難想象,不清楚什么是太極拳的人能練好太極拳。
太極拳是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九世祖陳王廷在家傳拳術的基礎上,揉入了其它拳術精華,結合了古代導引術和吐納術,吸取了《易經》陰陽學說和中醫經絡學說的一種內外俱練的拳術。拳架的編排和設計既符合人體生理規律,又符合大自然運行規律。
太極拳的運動特點是連綿不斷,快慢相間,剛柔相濟,松活彈抖。太極拳具有健康養生和娛樂等多種功能,其魅力吸引了很多中外人士。
可以這樣說,太極拳是一具十分浩兩面三刀的工程體系,練好太極拳確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根據前輩拳論和自己多年的實踐體會,總結了三練三不練的練功法則,即練理不練力,練本不練標,練身不練招。
一、練理不練力
“理”就是太極拳的道理、原理。太極拳練的是大道,即太極陰陽轉換中陽極生陰、陰極生陽的原理。
太極拳練習過程中是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做到剛柔相濟。另外要注意虛實的轉化,做到以上,將精神集中練習,要循規蹈矩的練習,不能急于求成。
練力指的是練習氣力,這種練習雖然將局部練得很大,但這種力量是拙力、僵力,缺少靈性,為太極拳家所不取。
二、練本不練標
“本”是指本源、根本,即腎中元氣和下盤功夫。腎藏元陰元陽,為先天根本、發氣之源。
腎氣充足,則五臟得養,肝、心、脾、肺腎各行其職,故能精力充沛、力量充足、反應靈敏、身體協調。內氣充盈為本源之一;其二是指在周身放松的基礎上,氣納丹田,沉入涌泉,達到上盤靈、中盤活、下盤穩固、落地生根。
“標”是指以練習身體各個部位的力量和硬度為主要目的的局部練習方法。太極拳是內功拳,內外兼修,以練內培元為主“培根潤源”,“培其根則枝葉自茂,潤其源則流脈自長”。
三、練身不練招
練身就是練整體功力,招則是每一動作的攻防含義。初練太極拳的人,往往愛了解每招每勢的用法。如果單從招勢上去解釋和理解太極拳用法及內涵,不可能得到太極拳之精髓。
練太極拳必須經過熟練套路、動作正確、去僵求柔的過程,使周身相隨,內外相合,內氣充實飽滿,把功夫練上身,太極拳主要是訓練自身整體功力,在臨敵應用時則根據客觀形勢,舍已從人,隨機應變,并不拘泥于一招一勢。
內氣充實了,全身尤如充滿氣的球體,有感皆應,挨著何處何處能擊。如拳論所說:“到成時,敵人怎來怎應,不待思想,自然有法。”
緩慢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
1、慢—太極低架的基礎
太極拳為什么要求低架呢?這是因為低架的太極拳有利于技擊,前后、左右、上下進攻或防御的半徑彈性大,取勝的概率也就大。正如王宗岳在《太極拳》中說的:“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那么,慢為什么能使太極拳架走低呢?回答這一問題時至少有兩點可以肯定:一是慢能使動作做的比較合度些,即規范些。二是慢能拉開骨關節和韌帶。骨節拉松了,韌帶拉長了,周身的協調性增強了,走低架也就成為可能的了。
2、慢—有所發現的窗戶
發現1、做第一金剛搗碓時,兩手在兩腿旁側順纏抓壇口之前,應先逆纏,即以大拇指領勁,其余四指遞個跟上。因為順逆構成一對陰陽,并且由于雙手下按之前,虛領頂勁,肩沉塌腰,此時應大拇指領勁向上逆纏,又構成一對陰陽,妙哉。
發現2、上動不停,雙手運至左前方,當轉彎向右捋之前,應以左手順纏,右手逆纏,在這一狀態下兩手運行的軌跡是兩道環形弧線,因為折疊轉關需弧形連接。
發現3、每當做三換掌時候,總對錯不明。
后來做慢時才發現原來做錯了。應是:兩手在胸前抱球狀,接著兩手抱球微向前順轉,繼而右手順纏帶動右胯順纏向右、外、后運動,左手逆纏帶動左胯逆纏向左、外、前運動,緊接著右手逆纏經胸前從左手上方向左上方穿出。
于此同時,左手順纏從右小臂下方經胸前向里、后、外運動,至左肋側止。第三掌仿第二掌運行,只不過兩手右順左逆罷了。此招(割麥子)具有較強的實戰性,可以一招制敵。
3、慢—太極養生的秘訣
中國當代太極拳名家馮志強大師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提出了“慢為養,快為傷”的太極養生新理念,直到今天都有一定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