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博大精深,我們在練習時需要掌握正確的要領,通常在太極拳教學與學習過程中,初學太極拳的人都會產生一些誤區,下面小編就為大家簡述這些誤區,希望可以對初學太極拳的朋友有所幫助。
初學太極拳,我們一定要把握太極拳的特點和學習要領,當談也要避免誤區產生,常見的誤區有以下五種。
一、力的誤區
任何拳術在實戰中都必須以“力”作為根本,太極拳也不例外,沒有力就無法用于技擊,只能作為強身健體的一種功法。因此,完全不用力也能技擊的拳術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太極拳講究“放松”、“柔軟”、“用意不用力”以及“四兩撥千斤”等,并不是完全否認力的存在,而是要求每位初學者換掉天生的笨力,具備太極拳所要求的“松柔彈性內力”,這是個換力過程。
所以說,初學者對于力的理解,一定不能理解為蠻力,要活學活用。
學拳之初,必須嚴格做到無須用力。過了這個階段,則非要有較大的“本力”才行,只是所用的力不能是僵力、蠻力、犟力,而是通過許多年的松柔不用力練習之后,練就的一種剛中寓柔(也即剛柔相濟)之力。
太極拳中“剛”體現的就是“力”,雖講究不以僵力、蠻力、犟力體現,但必須以強大的力量為基礎,才可能去論巧力、內力。
以柔克剛的“柔”也必須是剛柔相濟的柔。所謂的“外家拳”雖體現的是以剛為主,但(得其真傳者)也從未離開過柔,也講究剛柔相濟,只不過從開始就將“剛”擺在首位,與太極拳恰好相反,但終還是爭取達到剛不離柔、柔不離剛、剛柔相濟的目的。
初學太極拳要明白太極拳剛柔相濟的特點,須知太極拳的剛柔是互相轉換的。
二、慢的誤區
沒有哪一種拳術在實戰中能以慢取勝的,太極拳也不例外。那為什么太極拳在練習時要追求慢呢?和“力”一樣,在初學階段是為了換勁的需要和追求理法、技法的熟練、規矩(即守規矩階段),力求達到動作協調,勁力順暢,內力充足,技法熟練靈活。
因此太極拳所要求的慢僅僅體現在學拳的熟悉和提高階段上,當具備了以上條件后,就必須追求速度,由慢轉快,每個式子都要越快越好。
太極拳要求的“以靜制動”也是一種避其鋒芒的應戰技巧,“靜”是等待好的時機,“動”則是快速反擊,慢了則錯過良機。“靜”終要過渡到快速的“動”。“后發先至”、“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都說明了“快”的重要性。
三、拳架及推手的誤區
“先求開展、后求緊湊”,這是對練拳過程的概括。拳架開展則大方好看,緊湊則不中看。拳諺云:“好看不中用,中用不好看”,道出了開展與緊湊的真正含義。
參加套路比賽者,要想得獎牌,拳必須打得舒展大方。因此很多大型的套路比賽往往限制了拳架朝實用性發展,誤導練習者舍本求末。
四、技法與規矩的誤區
任何拳種都有較全面系統、較獨特的技法,而每一技法都有一定的“心法”。心法包含技法于其中,技法靠心法的靈活運用才能體現;心法是全面的,技法是片面的。
拳術技法首先講究守規矩,然后破規矩。守規矩在書本,破規矩則須離開書本。先守后破,這是拳藝水平提高到一定階段的必然。太極拳守規矩的是拳架和推手,破規矩的是散手技擊。
規矩在平時就要守好做到,使用時則全無規矩可尋,不再受規矩的約束。破規矩時,技法與拳架、推手在表面上要求不相同,而內在實質是一致的。
五、散手技擊的誤區
太極拳難懂、難練,正因為如此,大多數習拳者都把主要精力花在拳架及推手上,而在有了相當水平后仍停留在原地,不能提高到技擊階段。
散手技擊是太極拳的實踐功夫,拳架推手是理論功夫,理論不在實踐中檢驗是永遠達不到實用水平的。
實踐檢驗的方法,除了散手技擊外,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因此可說檢驗拳藝水平高低的惟一標準就是“散手技擊”。
現在許多散打愛好者,學不了多久就急于追求散打實踐,基本功不扎實就急于求成,不明武術真諦,故有“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