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式太極拳的學習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學習它的“豎勁”,這是武式太極拳的一個核心要領,那么我們該如何理解武式太極拳中“豎勁”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做相關的介紹,希望能夠促進大家對武式太極拳的學習。
武式太極拳也是傳統的太極拳流派,現在學習的人很多,我們有必要研究它的學習方法和技巧。
豎勁的含義
對于武式太極拳所練之“豎勁”,就連一些大師在理解上都很浮淺。一些已公開出版過的書籍中講到,武式太極拳緊湊、步子小是因為先師武禹襄、李亦畬他們都是文化人,都穿長袍馬褂,當時打拳不入流,他們礙于面子,都是不脫長袍打拳的,而穿長袍是邁不開大步的,這些說法,初聽似乎有些道理,但仔細一想,并不是這樣簡單啊。
武禹襄、李亦畬一個是稟貢生,一個是舉人。都是絕頂聰明的人,他們不會僅僅是因為穿長袍就把拳架變小。清、民國時穿長袍打拳的老先生太多了,他們打拳時也未必就一定穿長袍啊。關鍵是他們經過長時間反復研究、體會、實驗、比較、揣摩后悟出了緊湊的好處,點透了就是練“豎勁”。
通過以上介紹,相信大家已經知道“豎勁”是怎么來的了。
豎勁練習的要領
關于練“豎勁”,在武、李、郝的拳論中也未明確談到,只說勁起于腳跟。想來其中有保密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在武式太極拳訓練中,只要具備了八大身法,做到了十三條要領,有明師的口傳心授,就能達到這一要求,也就能自然練出“豎勁”。
孫祿堂先生講,養氣的人擅長豎勁,氣一沉就到腳底“涌泉”。發力時,由腳而腿而腰,通過兩膊,達于手指,一氣貫穿,如泉涌出,勢如破竹。
武式太極拳不是純粹的技術,而是藝術,武氏先賢在實踐中總結出練“豎勁”省時、省力,也有效,也有利于養氣、養身,還能更好地體會到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的妙趣。
由此可見,武式太極拳的練習確實可以給人帶來很多的樂趣。
一搭手粘拈連隨,在幾跟幾隨中,接定彼勁,斷其根,想放何處放何處。當年瘦小又近視的李亦畬每每放人于丈外,被放之人卻能端坐在椅子上,屢屢實驗,都是如此。
練“豎勁”注重練內不練外,重氣勢不重樣式。這些就是武式太極拳真正的內在本質特征。
武式太極拳先賢發明了這套具有獨特風格的拳,專練豎勁,很緊湊、很簡單,但又極奧妙,不好找里面的東西。
練豎勁好處是拔對方的根,缺點是難練,難找竅要。練的人多,練出來的人少。越到高層人就越少,“高處不勝寒”,陽舂白雪,曲高和寡。非具慧根,有明師,吃大苦,難以有大成。
武式太極拳走架打手要領
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動者,氣轉也;靜者,有預動之勢也。所謂視靜猶動,視動猶靜。氣如車輪,腰如車軸。非兩手亂動,身體亂挪。緊要全在蓄勁,蓄勁如張弓,發勁似放箭。無蓄勁,則無發箭之力。
發勁要上下相隨,勁起於腳根,注於腰間,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
腰如弓把,腳手如弓梢,內中要有彈性,方有發箭之力也。自己安排好,彼一挨我皮毛,我意接定彼勁,挨皮毛,即是不丟不頂,用意去接,即是順隨之勢;能順隨,則能借力;能借力,則能打人,此所謂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是也。
到此地步,手上便有分寸,能稱彼勁之大小,能權彼來之長短,毫發無差;前進後退,左顧右盼,處處恰合,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也。平日走架打手,須要從此做去,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此皆一理。
走架每一勢要分四字,即起、承、開、合是也。一字一問對不對,少有不對,即速改換。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能領悟此意,行住坐臥皆是太極,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平日走架行功時,必須以意將氣下沉,送于丹田(以意非以力,非努氣,非用呼吸),存養涵蓄,不使上浮,腹內松靜,氣勢騰然。依法練習,日久自能斂氣人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