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我們中國的傳統養生功法,其內涵博大精深,影響深遠,對于傳統太極拳的學習我們需要掌握它的特點和要領,才能有所學習,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講講傳統太極拳教學的三個關鍵要素,希望大家可以有所學習。
在傳統太極拳的學習中,是離不開松、掤、纏這三個字的,以下是對這三個字的具體闡述。
松
松,大家聽得太多了,估計都聽得煩了。練拳過程中,哪里出現問題,感覺到僵硬滯礙,就要通過松去解決。
頭頸要松,精神要松,呼吸要松,松才能夠讓內心平靜、心氣平穩;軀干要松,包括腰胯胸背,乃至胸椎、腰椎、尾椎;四肢要松,關節要松,上肢要松到手指——舒指,下肢要松膝、松踝,腳掌也要松,五趾敷地,等等。
所以說,太極拳的放松是從頭到腳的,周身皆松。
松,說起來挺容易,做起來乃至于做到了,就沒那么容易了,非日積月累不可。尤其要讓身體的各個部位,乃至于整個身體時刻都達到松的狀態,著實的不容易。太極拳也恰恰是幫助人體一點一點地達到相應的要求。
前面是有形身體的松,另外還有內在的松,主要指的是內氣的松空積聚。內氣不是指呼吸之氣,指的是體內的氣,也有稱其為“炁”“真氣”、“先天之氣”、“浩然之氣”等等。
太極拳經典名句里有“腹松,氣斂入骨”,即是指這個內容。腹松,主要指丹田部位要松,為內氣的積聚提供場所,因此要讓身體放松,僵硬的身體會阻礙內氣的運行,更談不上幫助積聚了。
所以說想要學好傳統太極拳,就需要去處身上的僵硬,保持放松的狀態。
掤
掤,主要在于身體外部表面。首先是肢體的末端,手指、手掌,腳趾、腳掌等部位,進而是手臂、腿,甚至軀干部位,頭部的“虛領頂勁”要求,也可以歸納為掤的范疇。
掤,是一個向四面八方都存在的漲力。并不是要求我們時時刻刻的張牙舞爪的外放,而是在松的基礎上保持對外部環境的感知,在太極拳里有另外一個叫法——聽勁。
掤的另外一個要求,是對周身關節的要求,要打開、掤開。讓關節間掤出間隙來,雖然很小,但對于感知變化,應對變化,非常有作用。
當然,這也需要內氣的配合,才可以事半而功倍。否則,非但不容易做到,而且有可能會造成內氣不固、外邪入侵,導致關節處腫痛酸脹,影響太極拳的進一步修煉。因此,太極拳的練習需要循序漸進,不可好高騖遠。
纏
纏,是了知外界狀況后的應對路線。籠統的講有“順纏”“逆纏”,走的線路是纏絲螺旋。雖然只有順逆之別,但組合變化起來則變化多端,沒有一個統一的要求。
這個應對的路線和習慣,也是在日常練拳中,通過不斷的積累總結而領會和掌握。因為有堅持練拳作為基礎,遇到狀況的時候則成為身體的自然反應。
纏,包含兩個部分的內容,一個是內氣的運行路線,一個是肢體的勁力的線路。
內氣的運行線路,主要指練拳時候要在肢體運動之外,結合內氣的運行,順逆纏絲也主要指的是這個內容,主要講的是肢體末端與丹田之間的內氣循環往復的運行過程(其他文章里有較為詳細的說明,這里不作贅述)。
肢體的勁力的線路,更傾向于太極拳的用的方面,是肢體外在勁力所走的線路,主要源于人體骨骼和骨骼間通過關節連接,而勁力的傳遞,如果簡單的直向傳遞,則有剛無柔,勁力容易在關節處被截斷。
而太極拳的勁路傳遞是纏繞著大臂、小臂前進的,這樣才能夠有剛有柔,循環往復,連綿不斷。
松、掤、纏結合起來,才是好的太極拳。即可以通過松而做到舍己從人,又可以通過掤來感知對方勁力變化的大小和方向,同時通過“順纏、逆纏、大纏、小纏、內纏、外纏”等等予以發放應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