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博大精深,它的出現可謂是古人強大智慧的展現,其早在之前就已經創立,當中就已經包含了我們現代物理學的相關知識,這是很難得的。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講一講太極拳是如何運用到物理學的。
太極拳源于自然,源于生活,所以說它的存在是有規律可循的。
拳勢的弓步、半馬步、虛步、川字步、仆步在定式和行步中都不能踏成兩腳跟(底邊)相距成為直線的步子,步型的前后兩腳跟相距,寬距大約20至35厘米(視身高而定),這樣練法會增加下盤底面積,提高身體站步的穩固性。
物理力學告訴我們,一個物體要處于穩定的平衡狀態,應滿足如下三個條件:一是物體的重心必須落在支撐面內。
重心是保持物體平衡的關鍵因素,太極拳中重心協調好,才能使身體保持平衡。
二是重心離支撐面越低越穩定,但是人體不是物體,拳勢下盤的步型站得過低就會使膝蓋等部位出現僵硬,諸如虛實轉換、剛柔相濟的動作變化跟不上。
三是支撐面的面積越大越穩定,但是人體不是物體,步型的步幅大小要恰到好處,步幅過大,進退擺放不能隨機應變,容易被動失勢;步幅過小,不利于身勢松沉和重心穩定。所以說,既要考究力學,又要練拳求中,求中是練拳的重要內涵。
平衡中心是太極拳技擊的中心環節。物理學告訴我們;兩端承受的重量相等叫平衡。在哲學上則指矛盾的暫時的相對統一。
所以說,我們需要通過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和學習太極拳。
平衡和運動不可分,在絕對的永恒的物質運動過程中,存在著相對的暫時的靜止和平衡。太極拳為整體力的發放并攻防兼備,首先要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平衡對于穩定重心較為重要,因為只有穩固的中心,才能擊倒對方,而自已不會失重、失手、立于不敗之地。
掌握平衡,保持中心穩固,成為決定技擊勝敗的關建。正如王宗岳在《太極拳論》說的,有了“立身平準”,才能“活似車輪”,才有取勝的保證。
運動的不平衡是絕對的,平衡是相對的。拳術運動中的平衡是暫時的,甚之是瞬存即失的。
在千變萬化的招術中,如何保證重心平衡和穩固呢?力學方法是保持隨遇平衡。就是“處于平衡壯態的物體受到微小擾動后,能在任意位置繼續保持平衡”,無論是手法、腿法、步法的轉換,也無論是化是打,都必須保持隨遇平衡。比如:前輩有“前不過腳尖,后不過腳跟”、“肩不出內圈,膝不出中圈,腳不出外圈”的說法。是重心隨遇平衡的方法之一。
高度功力與技巧相合的“四兩撥千斤”,不以拙力勝人的有些動作體現了杠桿定律。
杠桿的受力點稱力點,固定點稱支點,克服阻力的點稱重點,支點到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稱力臂,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稱重臂,當力臂大于重臂時可省力。
比如:為什么園林工用剪刀修整樹枝那么省力?磅秤稱重的增砣雖小為什么能壓千斤?這就是當杠桿所受作用力和所克服的阻力在同一平面內時,作用力和力臂的乘積等于阻力和重臂的乘積;當力臂長于重臂,作用力小于阻力時,必然省力的簡單原理。
太極拳的發勁,要求“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需完整一氣”。
這樣身體的腕、肘、肩、髖、膝、踝等幾大關節接牢連在一起,就相當于增加了力臂的長度,全身組成力臂,腳是力點,肘、腰尾骨、膝可做支點。
根椐拳勢和對方態勢的不同,靈活變換重點支點和力臂。“手腳齊到,方為真”就有幾個接觸點同時發勁的拳法。
另外,太極拳發勁的作用特征,是攻擊對方中心掀而挫之,拿法中主要拿住對方中心勁路,以梢節制末節,同樣是發揮杠桿作用。
再則,諸如野馬分鬃、倒攆猴、斜飛勢、高探馬等拳勢都是手腳上下或左右或前后交叉又多點進攻的方式,也體現出杠桿的力學特點。
“根勁樁功” 體現出杠桿的力學特點,是這樣動作的:站立步的實腿髖骨、股骨、脛骨與腳跟貫通而松沉于地面,實腿松沉的勁力帶動虛腿腳跟、腳掌提起離地。
尾閭借助沉到實腳底的地面反座彈力,使骶骨、尾骨向前翹,通過股骨的杠桿發力撬動虛腿之膝弓出去。同時借助沉到實腳底的地面反座力,推動手臂用掤勁向上圓滾。
“根勁樁功”的用法也體現了“四兩撥千斤”的特點,松腰沉提勁、掤勁從腳起是“四兩撥千斤”需要的功力,拔跟使對方失重不穩是“四兩撥千斤”需要的技巧。“玉女穿梭”的化打合一也體現出杠桿的力學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