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學習過程中,我們需要了解太極拳內勁當中“明勁、暗勁、化勁”之間的區別和聯系,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學習和利用,今天小編就以這三種勁的含義為大家做相關的介紹,希望大家可以有所學習,并在實踐中可以提高。
首先,我們需要三者之間的共同性。
明勁、暗勁、化勁都是內勁,三者表征著內勁由微漸著的不同發展階段,亦可謂是內外合一程度的不同發展階段。
而作為內外合一這一能力的內在基礎,就是由拳式而產生的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三步功夫。
所以,這三個不同的階段,需要我們掌握一定的內在基礎。
無此,雖徒有形意、八卦、太極之表,亦難入其里。故脫此進階之梯,去求松也罷、求柔也罷、求棉裹鐵也罷、求周身無處不太極也罷,皆是水中撈月,可望而不可及,終歸白費功夫。
那么,什么是形整,什么叫周身一家?形整的力學機制是“拱效應”。所謂“拱效應”是指,無論肢體何處受力,總可以通過肢體各關節的放松轉動進行調節,使此力對身體內各個骨節只產生(或基本只產生〕均勻的正向壓力,而不產生或基本不產生剪、扭、彎等力效應。
因此要做到形整,就必須通過周身竅節的放松調節才能做到。所謂手足相通的機制也正是周身骨節能節節正向相摧。
對此,我們也需要把握好我們身體各部位的協調性,以達到整體功能的實現。
所以周身一家的初步標準就是形整。過去有的拳師被人打一重拳后身上無損且兩腳能入土三分,便是由形整而產生“拱效應”的一個力學范例。形整是拳學入門的敲門磚,其是通過拳架和打手來完成的。
有人講究找勁,所找之勁就是由調節周身而產生的“拱效應”。這是在真氣尚未形成、內動尚未產生前,拳學修為初階的一個重要內容。
有人問:太極拳講究四兩撥千斤,既然四兩就能撥千斤,那么不產生剛整之勁不也能克敵制勝嗎?在這里需弄清四兩撥千斤的真實含義。
四兩撥千斤并不象斗牛場上,斗牛士對沖過來的蠻牛輕輕一引,那么簡單。
也不象與一個苯漢推手時,他往前一撲,你則向旁邊一引,那么容易。拳手內氣未通,要想在實戰中能用上四兩撥千斤,若非偶然碰巧,便是極難成功的。
當今奢談四兩撥千斤的人大多沒有經過真正的搏斗。凡有過實戰經驗的人是不輕言四兩撥千斤的。
因為在實戰中能預知對方的發力已屬不易,而發力的過程就是一瞬,能在這一瞬間內產生四兩撥千斤之效的時機,就是前力發過后力未接之瞬。因此只有在對手之勁將發未發、其式將變未變之瞬恰好接定彼勁,完成順化拿發,才可能做到在這一瞬間的一瞬間內完成這四兩的一撥。
所以,若達不到周身內外高度的協調統一、靈敏協同,想在實戰中產生四兩撥千斤之效是根本不可能的。故拳手的功夫若進入不到暗勁階段,則在實戰中難有四兩撥千斤之能。
然而拳手的功夫要想進入暗勁又談何容易,太極拳自古就有十年不出門之說,此并非師傅保守,而是太極拳的應用方法是建立在暗勁的基礎上,這一修為特點就決定其不可能速成。
其實豈止太極,就是形意、八卦要想進至暗勁,若無十年純功,一般說來也是枉然。
知拳架不過是將整勁隱于內,轉運于周身。其用不過是化中進、進中化,進化之機只在一瞬之放松感應(對彼勁)與協同動作(對己身)的統一。
于是先前所習各派之用法,亦因能得此一瞬之機而皆活,所謂法無定法,非法即法。
總之,太極拳無論體、用,都是研究開合之道。開就是要松、合就是要整。開合交變自如就是柔,至此剛柔互濟、陰陽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