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者在練習24式太極拳套路時,往往搞不清一招一式中重心是放在哪個腳上,往往是重心錯在哪里。那么我們就可以根據“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的原則和我們確定手的輕重的辦法,很容易決定我們的重心該放在前腳還是后腳,左腳還是右腳。
初學者當時時刻意求之。而你一旦擺下了姿勢,很容易找到立身中正,力撐八面的感覺。用心體味,則距“周身一家”的目標不遠矣。
推手技擊中,在被對方施以不同方向.不同質量的外力的情況下,要能始終保持上肢的“輕重兼備”、下肢的“虛實分明”,這是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在激烈的對抗中,周身的協調顯得尤為重要。而且只有經過平時的刻苦訓練,才能達到這種協調。因此在平時的推手打拳中,你的右手轉到了上方,那么你的右腳則必須踩實。這也是我們在推手中重心前后移動的理論根據。
無論是對于24式太極拳的孜孜追求者還是廣大太極拳愛好者來說,細心體味“輕沉兼備”和“虛實分明”,切實弄懂“輕重”與“虛實”的關系的大好處是:可以練一套明白拳。
24式太極拳中力學原理的運用
古代修道者常言:“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合道。”中國歷史上的拳家也用它指導練拳,這十六個字看起來很玄乎,其實它是修道和練功的一條自然規律(也稱原理),化氣、化神、還虛、合道,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后的目的是合道。
合道即合規律也,只有合道才是科學的,太極拳運動也要合道。太極拳是一種武術,離不開力學,如牛頓定律、力的合成、杠桿原理、曲線圓圈運動的切線原理等等。弄懂這些規律,并把它們應用到24式太極拳內功的修煉、太極較技中去,收益頗豐。
一、牛頓第一定律的應用
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不變的性質,這種性質叫做慣性,所以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
生活中有很多慣性現象,當汽車突然開動的時候,汽車里面的人向后面傾斜,這是因為汽車已經開始前進,人的下半身隨車前進,而上半身由于慣性而保持靜止狀態的緣故。
當汽車突然剎車的時候,汽車里面的人向前傾斜這是因為汽車已經停止,人的下半身隨車停止,而上半身由于慣性還要以原來速度前進的緣故。
慣性定律是修煉人體內功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24式太極拳老六路的穿梭式(或叫斜四角),其過渡式是利用身體前后運動的慣性產生前后松彈勁,日積月累將使身體產生渾厚、松彈的內功。在行拳中,利用身體運動慣性修煉內功的招式經常出現。
這種慣性規律在太極拳較技中運用起來非常之妙,對方被彈出去莫名其妙,旁人看起來好像假的。
首先要把自己練出一個太極身,意氣鼓蕩周身松彈,前后左右皆然,一句話,你的身體必須是蕩得出去的,因為你的身體只有蕩得出去才能產生慣性;
第二、與人接觸時,接觸點不要動,手接觸,手不要動。肩接觸肩不要動,而是通過內氣的動蕩而產生的慣性將對方擊出。
翻開太極拳史,有人會做得出,但說不出,他不能用牛頓第一定律來解釋,他只能說是內功,是內功不錯,但沒有很好地用科學的理論來指導太極拳實踐,對于太極拳的發展、創新是沒有好處的。
二、牛頓第三定律的應用
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劃船時,船工劃船漿給水一個作用力,同時水給漿一個反作用力,使船前行。人用手拉彈簧,彈簧受到手的拉力,同時手也受到彈簧的拉力,這都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例子。
牛頓第三定律在24式太極拳運動中也廣泛應用。例如,在行拳中,腳板和腳指輕輕地給地面一個作用力,地面給腳一個相當的反作用力,這個力由腳而腿而腰而脊,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這是一個人體意念力,這個意念力是人體行拳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