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顱咽管瘤與下丘腦在解剖和功能上的密切關系,使得顱咽管瘤的治療成為對每一名神經外科醫師的挑戰。目前治療顱咽管瘤的方法有:手術切除、外放療、同位素內放療、顱咽管瘤內置管化療、顱咽管瘤內置管抽囊液,上述方法單獨應用以及不同組合應用等等。近二十年來,國內外學者的主流觀點認為:盡可能手術全切除顱咽管腫瘤,并輔助術后外放療是治療顱咽管瘤的最根本方 閱讀全文>>
1、對于小兒顱咽管瘤患者出現垂體前葉功能的紊亂,是應該先手術切除腫瘤還是先糾激素分泌功能?答:應該在手術前一周進行激素的補充治療,然后再進行手術。如果術前沒有補充激素,則術后所產生的與下丘腦垂體功能損傷的并發癥比較嚴重,可影響病人的手術后恢復。2、手術切除占位病變后,垂體前葉功能會自行好轉嗎?術后垂體前葉功能該如何調整?答:約80%多的顱 閱讀全文>>
1.手術切除:可行全切或次全切,但腫瘤與頸內動脈、視神經等周圍組織緊密相連且大的瘤體對周圍組織的侵潤,其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滿意,復發率高,且易產生下丘腦損傷引起尿崩癥,體溫失調,無菌性腦膜炎。手術后癥狀改善亦不理想。 閱讀全文>>
手術治療的目的是通過切除腫瘤達到解除腫瘤對視神經交叉及其他神經組織的壓迫,解除顱內壓增高,對下丘腦-垂體功能障礙則較難恢復。對于實質性腫瘤,手術可切除瘤體;對于囊性腫瘤,手術可放去囊液,從而緩解腫瘤的壓迫癥狀。 閱讀全文>>
為了進行腦瘤實驗,倫敦Robarts 研究所的Grant McFadden博士與加拿大Calgary大學的教授Peter Forsyth博士進行了合作。 閱讀全文>>
額底入路可暴露的主要結構有視神經、視交叉、頸內動脈、大腦前動脈、垂體柄等。適用于視交叉后置型,鞍內向鞍上生長較大腫瘤,或鞍上視交叉前上生長的腦室外型腫瘤。該入路又可進一步分為幾種不同的術式:如通過視交叉下術式,或若為視交叉前置,切除鞍結節及蝶骨平板到達視神經之間術式或打開終板術式,以及從頸內動脈與視神經或視束之間到達腫瘤術式。 閱讀全文>>
①年齡大小,兒童病人的腫瘤與周圍粘連較少,較易切除,一般年齡越小,越易作全切除,并發癥亦越少。成人顱咽管瘤多與周圍組織(垂體、 閱讀全文>>
內放療:內放療是將放射性核素置入腫瘤內進行的治療。該方法由Leksell于1953年創用。過去該治療方法多通過開顱手術也有經鼻蝶穿刺開展立體定向技術,尤其是CT、MRI應用以來,目前多采用定向穿刺技術或定向穿刺加置入貯液囊方法。通過抽取腫瘤內囊性部分,可迅速改善癥狀,且風險及并發癥較開顱手術的明顯為小。國內海軍總醫院對300例顱咽管瘤進行385次治療,平均隨訪4年(6個月~8年),92%的病人恢復良好,其中腫瘤消失占72%腫瘤縮小80%以上占12%健康搜索,縮小50%左右占8%腫瘤增大占6.4%(主要為實體性瘤),死亡僅1.6%。內放療適用于囊內含大量液體的顱咽管瘤而不主張用于實體性和囊壁鈣化或囊壁菲薄(放射性核素可透入周圍組織中)的腫瘤。多囊性腫瘤效果亦差一般認為,囊壁皺縮或消失發生于內放療4~6個月后。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有32磷(32P)、90釔(90Y)、198金(198Au)。 閱讀全文>>
外放療:分化良好的顱咽管瘤曾被認為是放射非敏感性腫瘤。半個世紀前健康搜索,國外Carpenter等報道了一小組顱咽管瘤病人,在放療后病情有明顯改善,他們認為雖然腫瘤未被X線破壞,但有分泌能力和形成囊腫的細胞可被殺死然而人們對放療能破壞顱咽管瘤上皮仍存在著疑問健康搜索。1961年Kramer等報道了腫瘤次全切除并超高壓放療后取得良好效果之后許多研究顯示,放療既可增加生存期,又可延長腫瘤復發的時間,采用手術加放療病人的生存率比單純手術的病人高,而無復發病人的生存率更高但放療的危害不容忽視,放射治療的副作用主要有:放射性視神經炎蝶鞍及鞍周腦組織鶒的放射性壞死、垂體功能減退及癡呆等,亦可誘發腦膜瘤、肉瘤、膠質瘤,尤其是對兒童患者,放療可嚴重損害智力。這些副作用健康搜索的發生率隨劑量的增加而增加,如劑量超過60Gy,視神經炎的發生率可達30%,腦壞死的發生率也達12.5%故放射劑量及療程應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放射治療引起的腺垂體功能減退主要表現為GH和LH/FSH的缺乏。據報道GH缺乏的發生率幾近100%且出現很快(于照射3天后即可出現),數月后病兒的生長即受影響。LH/FSH缺乏的發生率亦很高,但出現較GH缺乏為遲表現為性發育障礙(兒童)或性功能不全(成人)GH缺乏的原因可能為下丘腦受損,因為用GHRH治療有效。目前認為,LH/FSH缺乏的部位也在下丘腦。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病人于放射治療后反 閱讀全文>>
顱咽管瘤是起源于原始口腔外胚層行成的顱咽管殘余上皮細胞,占全部腦腫瘤的2.5%-4%,是常見的顱內先天腫瘤。半數為兒童發病。腫瘤多數為囊性或部分囊性。囊內含有大量膽固醇結晶。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