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尾閭收
人體的尾閭位于身軀骶骨下端,與脊椎骨有連帶關系,為轉動元氣升降之要道。被稱為陽脈之海的督脈長強穴也正在尾閭部位。
在楊式太極拳40式行功中,形體上尾閭如蛇,又如推進器、定向標,身體欲向何方,尾閭即從后面對向何方,尾閭中正則立身中正。
太極名家郝少如先生對于尾閭中正有精辟見解,他說:“尾閭正中須兩股(大腿股骨)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所謂尾閭中正即脊骨根向前也。”
從整體上看,此即太極拳“裹襠”、“斂臀”或叫“護臀”的技術規范,它就象用臀部把整個骨盆裹護起來,把小腹部承托起來。
這樣,再配合上虛領頂勁、松腰落胯、曲膝圓襠,就能使尾閭的舵向作用相對穩定,從而保證尾閭中正和立身中正,增強脊柱的靈活性和背脊的彈性。
同時,斂臀也相對降低了身體的重心,有利于動作的平衡和蓄、化、引、拿,有助于專注一方,勁整力渾。
這個身法要領從局部來看,就是吊襠,或謂提肛、縮谷道,就是會陰處虛虛上提,適度收縮會陰底肌和肛門括約肌,以促進下盤的穩定。
陜西眉縣一位跟隨楊澄甫先生學過太極拳的老中醫,曾總結了自己的兩句練拳體會:“一句真訣要牢記,坐提谷道是真丹。”可見,“斂臀”的關鍵就在于“提谷道”、“收尾閭”。
七、命門撐
太極拳身法要領中十分重視和強調松腰,而松腰必然斂臀、收尾閭。
既要尾閭前托,又要命門后撐,這是松腰能否到位的兩個重要方面,缺一不可,沒有命門后撐,松腰就不能松到位,腰以下部位的蓄勁就缺乏飽滿,五弓之一的身體這張大弓就無法形成,更談不上技擊上的得機得勢。
所以說命門后撐是行拳走架中松腰塌胯的一個重要環節。
百會頂與腰胯松是上下拉抻;尾閭前托與命門后撐是前后拉抻,二者一前一后,才能使小腹部位這個一身的重心所在始終保持穩定狀態,也才能使脊柱豎直的力在軀干部位傳導無阻,使身體自身之力與大地的反作用力毫無損失的傳導出來,形成足夠反彈力,全部施加給對方。
太極名師張義敬在《太極拳拳理傳真》一書中談到氣沉丹田時說過:“所謂氣沉丹田,松腰塌胯,開襠沉氣等等說法,都不過是在強調降低重心而又靈活安穩,在髖關節靈活之后,再加上腰部的旋轉自如才可能化解對方的來力,安穩不敗。
一般化勁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是沒有經過嚴格的塌胯訓練,髖關節未能松柔靈活的結果。”可見,要想做到立身中正,脊柱豎直,松腰塌胯,穩定重心,與尾閭前托相呼應的“命門后撐”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基本要領。
綜上所述,我認為太極拳的“身法”是一個帶全局性的綜合表現。
身體這些部位的要領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不能顧此失彼,相互脫節,一定要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才有可能達到《太極拳說十要》中對身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