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脊柱拔
楊式太極拳40式特別強調行拳走架時脊柱的上下伸展,對拉拔長,形成一個百會連接會陰的身體中軸線,也叫中垂線。
四肢在中軸線的帶動下運動,起于中軸線,終于中軸線,這個中軸線其實就是脊柱,太極拳就是以腰脊為主動,以手腳為從動的“脊柱行拳”。
全身的放松關鍵在于上肢的根節“肩”和下肢根節“胯”的放松,肩胯放松之后脊柱的上下拉抻,左右轉動,前后張弛三種變化,才能活動自如。
脊柱的上下拉抻可使人體脊柱的S型曲線得到適當的調直和拉開,既可以糾正頭頸不端和向后突臀的毛病,又有利于做到身法中正。
脊柱的左右轉動,是太極拳形成圓弧動作的主要動力源,是以脊柱帶動四肢運動的主要方式。
脊柱的前后張弛(也叫前后折疊)是說脊柱如同弓箭的弓背一樣,隨著拳勢的蓄、發、開、合而含、送、張、弛,蓄勢時脊柱隨吸氣微微后弓,稱為“吞身”,發勢時脊柱隨著呼氣微微前弛,稱為“吐身”。
行拳走架時,脊柱隨著拳勢的起、落、開、合和拳勢的呼和吸呈現出節律性張弛。
脊柱的上下拉抻,左右轉動、前后折疊,實際上就是上下、左右、前后六個方向的對拉拔長勁。
“虛領頂勁”與“氣沉丹田”是上下對拉勁,“沉肩墜肘”與“含胸拔背”體現左右對拉勁,胯膝與兩足之間形成的外曲內直和前弓、后坐的一張一弛,就是前后之間的對拉拔長勁,而且都是以“脊柱為軸心”的運動。
第五、腰胯松
“腰為一身之主宰”,楊澄甫的《太極拳說十要》中,一語道破了腰在人體中和在太極拳習練中的主宰地位和統領作用。認為:能松腰才能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行拳走架中身體的虛實變化皆由腰來轉動。
吳式太極拳大家李和生也說過:“腰不松,氣難通,氣不盈,意難行。”強調了松腰和意氣的關系。腰跨位于人體上肢與下肢的交界部位,是身體運動的樞紐,是太極拳運動中勁力虛實轉換的調控器。
太極拳架從頭到尾都是“以腰為軸,身使四肢”的整體運動,抓住腰帶四肢這一根本要領,就抓住了太極拳運動的總綱,就能夠提綱挈領,綱舉目張。
腰胯松和百會頂,大椎領,脊背拔幾者共同配合,才能發揮脊柱上下對拉的整體效果。
因此,松腰胯就成為習拳“身法”上必須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而練腰胯松,首先應該弄明白,何為腰?何為胯?腰與胯之間又是何等關系?我認為:人們習慣上所說的腰,是指平常系皮帶的那一圈部位,醫家說的兩腎之間的命門所在之處,包括人體的肋下胯上部位。
而生理學上的胯,實際上是指股骨上節,大腿的折疊下陷處,胯關節是由髂骨、恥骨、坐骨三塊共同組成為髖骨,通稱為胯骨。
人們通常把腰和大腿之間的部位叫做“胯”。腰和胯之間的關系是主動和從動的關系,胯是隨著腰的轉動而轉動的,兩胯與腰脊處的左右轉動,上下抽挫’以及豎向的前后卷曲開合,是基本的腰胯動作。
腰胯能松、能沉,脊柱上下拉抻的效果就明顯,自身重心就能降低,下盤就能穩固,卸對方的力就能順遂,就能周身協調,得機得勢,妙不可言。
松腰胯的質量,對于行功走架中保持和協調自身的靈活性、穩定性、整體性有著重要影響,并決定著勁力的方向、大小和速度等諸方面的運動質量,所以腰胯放松,實為太極拳“身法”之一大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