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楊式太極拳究竟要練什么?終結果得到的是什么?由于習練者的層次、素質、目的不同,追求的目標也不同。有人為了健身,有人為了消遣,也有人為了研究它的技擊術等,各有所求也各 有所得。但是,筆者認為練大極拳重要的是要能夠得到楊式太極拳的“道”。
大極拳的“道”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胸懷
楊式太極拳的動作要求為松、柔、圓、活。從外形看似行云流水 其實是動中求靜,內涵深遂。長期修煉,習拳者會變得胸懷寬廣,性格豪爽,正氣凜然。一個人如果有了博大的胸懷,豪邁的氣慨,依照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的處事原則行事,定能成就一番大業。所以,楊式太極拳第一要練胸懷。
二是心態
楊式太極拳外形要求動作沉穩,速度均勻,舒展大方,開合自然。要求練拳者要在一種十分平衡、穩定的心態下去動作。尤其是在太極推手中,只有凝神靜氣,心態穩定,才能通過皮膚的接觸"聽"到對方的意圖,然后再隨曲就伸,因勢利導奪取勝利。
練楊式太極拳之大忌就是急躁和盲動。久而久之,練拳者會形成穩健老成,善于應變的心理狀態。在當今復雜萬變的社會生活中,只有具備了穩定的心理狀態,才能夠適應復雜的環境,才能夠處理好在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突發事件。因此,練楊式太極拳要追求心態的 鍛煉。
三是智慧
楊式太極拳的推手和技擊術都強調要以柔克剛,用四兩破千斤,后發先至等等。總之,無非是要練拳者開動腦筋,善于謀劃,而不去硬碰硬。正如毛澤東所說:“任何事物都是矛盾著的兩個方面。要利用矛盾解決矛盾。”楊式太極拳對待矛盾的態度就是要從側面入手,不去硬碰硬激化矛盾。如太極推手中的走化和引進落空等都是這些動腦原則的體現。
毛澤東的“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疲我打,敵駐我擾”的戰術原則就是楊式太極拳 “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理論的高度發揚。練楊式太極拳要掌握的奧妙和真締在于動腦。筆者認為如果講技擊的話,楊式太極拳的高境界是不戰而勝,因此,需要一個具有高等智慧能力的頭腦去思考和謀劃。如果只是一味追求楊式太極拳的技擊術,即便搭手就能把人發出丈外,也只能是被人利用的一介武夫。
四是修養
楊式太極拳是文化拳,它的拳埋深奧,涉及的知識面極廣。事實證明,對楊式太極拳的理論認識理解到什么程度,再通過下功夫苦練才能達至什么程度,否則只能是架子。所以要想弄通、練好楊式太極拳必須提高哲學、文學、醫學、力學、美學、音樂等方面的修養。
如:楊式太極拳的拳論、拳譜大都是前人所傳,不懂文言文,難于理解其中的含義,所以必須要學習古漢語。楊式太極拳的哲理深奧,不學哲學難以理解陰陽。
楊式太極拳的行拳、練功,太極推手中的引、化、拿、發等均與人體的骨骼、脈絡、穴位、關節有關,不掌握醫學、力學方面的有關知識就不可能把拳打好,打出內勁,就不可能提高推手的水平。
現代楊式太極拳作為表演項目很受歡迎,人體的協調動作與音樂的配合又都離不開對美學和音樂的了解。因此,研練楊式太極拳會使人不斷提高自我修養的水平,努力學習和掌握更多的知識。
五是健身和技擊
在這里筆者把健身和技擊合為一個問題,是因為楊式太極拳視技擊為末技。健身和技擊是楊式太極拳外露的、有形的功能。
然而,其它任何一種拳術都具有這兩個功能。只不過楊式太極拳的鍛煉老少皆宜,壯弱均可而已。然而如果追求技擊效能,楊式太極拳的健身、技擊效能又是任何一門拳術所不能比擬的。僅就技擊術來講,楊式太極拳的推手、散手、功法等,從理論、套路至訓練手段,從低到高,由淺入深簡單實用,自成體系,其它拳種無法望其項背。
綜上所述 ,一位成熟的楊式太極拳家應具有博大的胸懷,穩定的心態,睿智的頭腦,深遂的修養和強健的體魄。
不是中華民族的優秀人才是難達到的。說到楊式太極拳的“道”,沒有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厚底蘊,不去刻苦的修煉,沒有“明師”的言傳身教,是不可能領略其一,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