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小編已經和大家介紹了武式太極拳的樁功和身法要點,這些都屬于基本功。下面小編在此基礎上再來談談武式太極拳內與外、意與氣的關系。請大家好好閱讀,相信對大家以后的太極拳練習一定會有幫助。
武式太極拳內外關系的掌握,需建立在基本功熟練的基礎上。
由外及內,練意養氣
拳架練到規范熟練之后,就可以轉入練意養氣為主的“內形”練習,就是拳勢動作和內氣流傳轉貫注都要用意來指導。
武禹襄在《拳論》中反復強調了心和意的重要作用,提出走架要以“心為令”,“用意不用力(拙力)”,一期通過對意的強化訓練,來加強本體感覺的靈敏性,連貫性,達到應感而動,意動形隨意到勁到,動必合法。
由此可見,心與意的作用非常大,不能被忽視。
實踐證明,加強意的鍛煉是提高運動技巧的需要,不僅被各家太極掌和其他拳術廣泛重視,還滲入到其它體育運動項目之中。
具體做法是:走架前站好無極式,心靜神斂,身正體松,用意先在體內從上到下進行一次巡回檢查,看身法是否合乎規矩,如有一處不合,即行改正,再次調勻呼吸,使之深、慢、柔、勻。
然后,用意來指導動作走架,每一動要意在勢先,動在意后,如手向前按,要先有向前按的想象,想著手如何出,勁點落在何處,手就如此出,落在該處,做到眼隨意動,身隨眼動,步隨身轉,徜如此,勢勢在心,刻刻留意,不僅走架時會感到興趣盎然,其味無窮,而且習之日久,就會如李亦畬先生說的那樣,“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漸至從心所欲,罔不如意”。“人為我制,我不為人制矣”。
意與氣的結合,對于我們呼吸的控制和把握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意的指導下進行走架熟練后,就可進一步使呼吸也在意的指導下和走架密切結合起來,武禹襄把孟子的“養氣”說引入到太極拳的實踐中,提出走架打手要以“心為令,氣為旗”(志為氣帥)。
“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氣以直養而無害”。“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以達“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之境地。
具體地說,走架時呼吸要在意的引導下和拳勢的開合、蓄發,進退起伏做到有機地結合,“外導內引”用外氣調動內氣,沖關過寨,流轉貫注,疏通經絡,分筋開穴,氣血流盈,促進新陳代謝的功能。
這樣“外導內引”的養氣法通常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循督、任二脈運行,走架時采用逆腹式呼吸,吸時是虛是合,氣納入丹田,在意的指引下,經會陰、過尾閭、循督脈上達百會、再沿前額而下,至于舌尖。
呼時為放為開,意從舌尖起。引氣布于兩膊,施于手指,并循任脈下降至于丹田,另一條是沿帶脈繞行。吸是在意的指引下,氣由丹田沿帶脈分左右而抵命門(兩腎之間,與脈相對),做到“三收”是為“吞”;呼時氣由命門沿帶脈分左右再運行至丹田,做到“三鼓”;肚臍鼓,手心鼓,腳心鼓,由氣沉丹田,直抵足底通涌泉是為“吐”。
任、督、帶三脈是人體的主要經脈,三脈如通,其它經絡也將隨之而通,經絡暢通,氣血充盈,不僅可強身健體,且為內勁的鍛煉奠定了基礎,但氣循任督也好,沿帶脈繞行也好,全都是意的作用。
武禹襄先生說:“全在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要聽其自然,循序漸進,不可強行運氣,致生弊病。
內外相合,越練越精
走架能在意的指導下,漸漸練到意、氣、體三者合一,由“始而意動,繼而內動,然后身動”。由內及外,以外引內,后做到內外相合,表里一致,循此不斷前進,當可越練越精,攀登太極拳的藝術高峰。
為了不斷提高拳藝,做到“體和結合”,不能光走架還要和推手、單操(強化某些拳勢的單獨練習),“五行步”(一種單獨練習的步法),無極樁、太極樁(二這一階段要提高鍛煉的質量。
在意的指引下,引導內氣運行和練習化、發等技巧)結合起來練習,才能收效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