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式太極拳作為傳統的太極拳流派之一,也保留著傳統太極拳的相關文化特色。今天小編將以吳式太極拳的“勢”與“勁”的關系來給大家介紹吳氏太極拳,希望大家能夠借此對吳式太極拳有更多的了解。
太極拳的勢和勁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二者在太極拳中各有其意義所在。
用陰陽變化、相生相克的理論都可以解釋十三勢,可以在“棚捋擠按采捌肘靠進退顧盼定”這十三個字的每一個后面加上一個“勢”,說明它們都是勢法。但不能都加“勁”字,說明勢中未必都含勁。也可以說,在用勢的過程中未必或并不都表現勁。
太極拳的勁與其它內家拳一樣,是專指由神意控制與呼吸、動作完全協調一致的一種內在勁力。這種勁力是隨著勢后發出的,故而常常以勢命勁。例如,攬雀尾。一式中有棚捋擠按等勢,在演練時并非每一勢都發勁,故只稱勢,不稱勁。只有當其中某一勢終產生或發出了勁,才稱某勁。如果棚勢結束時發勁,便稱棚勁;捋勢結束時發勁;便為捋勁。又如,“進退顧盼定”主要指身法步法眼法等在防守進攻中的運勁方式,一般不產生或發出內勁,便只稱其為勢,不稱勁。
由此可見,兩者之間有著明確的界限。
當一個動作結束,尚未變化時,則稱定式。定式也有稱定勢的,其實兩者也不相同。定式專指某一動作完成后的成型姿勢,通常是某一勢完成后,與定勢的主要區別在于一前一后:定勢在前,可以發勁,一般發沉勁,也叫中定勁,例如白鶴亮翅;定式是發勁之后的成型,不會再發勁。在太極快拳或太極散手中對定勢和定式是嚴格區別的。因為快拳強調“每一定勢發寸勁”。寸勁是內勁的一種,它是動作結束時一瞬間的用力。勁力發完后,只有式,不再有勁力。
總之,要明白,定式是定勢完成后的形式,已無勁力可發;定勢是勢的結束動作,往往隨勢的結束要發。在散手技擊中,發完勁,定式不可時間過長,要及時變勢。如果不及時變勢,那伸出的拳頭就是空放在那兒,成了沒有一點勁力的姿式,很容易被對方擺布而挨打。變勢在太極拳中叫轉關,也叫折疊,拳浩上說,“奪勢爭來脈,出奇在轉”。轉關就是變換或變勢的意思。“自己用功,一勢一式用成之后,合之為長,滔滔不斷,周而復始,所以名長拳也”。
太極拳強調勢法,不是不要用勁。正如強調用勁時不是不要勢。勁,是順勢而出的大力量的表現,特指一瞬間,用力的那一下。它寓于無形之中,接于有形之表,難以言傳。勢,是內勁的載體,沒有勢,勁就表現不出來。你把拳頭握得再緊,放在腰間不靠“勢”沖出去,或沖出去的后不講速度和質量,同樣沒有勁力可言。太極拳講的勁、勁力特指內勁。
內勁不是我們廣泛意義上所講的勁,可以說是太極拳所特有的。
勢的本身是動態過程,動態的人或物由于慣性,也會有“勁”,這是自然力,或稱本力。例如你無意中撞倒了一個小孩,那是肢體的質量與一定速度的結合,它沒有意念調動下的內聚力,就不可能產生真正的內勁,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勁”,同時便會很快就收住、停下。因為“有意”與“無意”發出的勁是不同的。
在太極拳武練的快拳和散手中,假如已在勢法中間用了大的力量,或肌肉太緊、不放松,到了勢結束時同樣發不出大的勁。所以太極快拳和散手一般不在勢中用力,而盡量放松。越是放松,速度才越快,后發的勁也才越大。這就是練太極拳強調放松用意的根本原因,也是太極“用意不用力”這一說法的來由。
放松是發勁的手段,不是目的。在太極拳文練體系的慢拳中,主要練形、意、氣,不練勁法和發勁。其勁意僅僅是擺個樣子,在意念上表示一下,并無實際勁力。這樣不可能練出內勁,也不可能發出真正的內勁。例如,許多人知道或聽說過野馬分鬃與提手上勢要發捌勁。可是,捌勁是什么樣的,他們并不知道。普及性的慢拳很少有人會發勁,因為沒有人教;即使有人教也極不容易掌握。
因為這種勁只宜青年人學,中老年人如果沒有長期練武功的基礎,不僅學不會,還容易受傷。即使不是以“起承轉”為標準,而是以后的定勢發挒勁。可是在散手技擊中,常常是在“起承”的過程中已將對方制服,用不上“轉合”,即用不到發捌勁。再說,任何招式,其出手時極難辨出名稱,加之在運用過程中的變化,就更難以叫人認定。以定式為標準就容易讓人理解。前人說,說招破招,招招可破。這是經驗之談,說明任何招式都有用,又都可破。而“勢”則難破,可謂勢不可擋。倘能壓住敵勢,即可謂“奪勢”:,那功夫就深了,非常人可為之。太極拳手練的功夫,正是奪勢的功夫。
要奪勢,須知陰陽。陰陽不僅是理,也是法,是太極散手技擊及推手的根本大法。陰陽在太極拳法中表現為開合。故太極拳譜中說:“太極拳法勢出以開合為本。出手為開,開中有合;回手為合,合中含開。”所謂“陰陽合能打人”。不知拳法之陰陽開合,難得太極真藝。勢起當以身為先,隨之手足齊到,號稱“七星”打人,謂之勢。亦及以身法打人,不獨以手法為強梁。以身欺人,過步奪勢,直逼其根節,打人便毫不費力。這是太極散手奧妙真傳所在,有志于太極拳散手者不可不知。太極拳之所以屬內功型近身短打拳,便源于此。
太極散手無“格檔招架”之說,而講“不招不架,只是一下”,講“出手見紅”。其實戰,無論對方是何拳種,出何拳勢,無不以棚勢迎之。這是因為太極拳技法的根本特點是沾黏連隨。棚勢就是“沾”的功夫。沾住不丟便是黏。能黏得住,便能隨;能隨能化能發:棚不是格擋,不是招架。格與架,是硬擋硬攔。太極拳法中沒有硬擋硬攔的動作。因為硬擋硬攔不僅不易沾黏住對方,反而容易讓對方逃脫,先失戰機。比如一只籃球朝你飛來,若硬攔硬接,往往會反彈而脫手。技藝高超者都是順來勢而迎合。雜技演員頂壇子時,先將壇1:l抓住往上一扔,然后眼盯著壇子下落,待壇子落到——定高度,先按一定方法就勢——蹲,壇子便既輕又穩地“停”在了頭上。這是黏。棚與此相似。是迎,是接,是順勢的迎合,不是頂,不是擋;棚勢合住便是黏。
棚勢在散手中可以充分表現太極拳后發先至的特點。它是在對方拳頭接近或已接觸到自己的一瞬間,并不退讓,而是迅速轉腰進身.迎對方中節,同時發勁,打其根節。吳式太極散手棚勢有“轉腰進身肩肘手”的口訣,就是指這個動作,俗稱“著肉分槍”。在吳公儀與陳克夫比武拳照中充分體現了這個動作。當然,太極散手中的棚接與雜技演員練頂壇子,都不是隨隨便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尤其是“著肉分槍”,初練時幾乎沒有不挨打的。故太極拳武練法中,除了練——般內功,還要練排打功;為增強四肢功力,也要練掌功、臂功等。否則吳公儀一掌下去,陳克夫手臂不會被打麻而改用腿踢的。
吳式太極講柔化,也講發放;講用意不用力,也講發勁;講放松,也講積柔成剛,這就是講陰陽。單純講陰或單純講陽,都不符合太極拳理,也絕對練不出太極真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