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到外三合,有時錯對相合,有時同步相合,上下保持一條直線。移重心時,實腿胯要松沉屈折,另一腿要放松隨腰轉前提,先合胯,后開胯。定勢時虛實分明,先塌腰,后收斂臀,胯再放松,胯襠既開又合,保持骶骨有力。要注意的是,胯為核心,先注意上下一整體旋轉,再研究上下肢異步旋轉的配合。
總之,腰襠要密切協調配合,活腰應松襠松胯,塌腰應開襠開胯落胯,擰腰應扣襠轉胯。只要靈活地掌握了胯關節的開合、松沉、旋轉,腰襠勁的耐力、彈力、爆發力就能產生,這樣才能悟出太極拳技擊之奧妙。
太極胯的狀態
一、縮胯
縮胯是前腳至后腳的髖骨和肌肉韌帶向后向內收縮,與腰腿合胯為,而不是屈胯凸臀。縮胯在以守為攻(前半部分為防守,后半部分為進攻)的動作中運用較多。一般情況下前半部分做縮胯動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盤穩如泰山,并為后半部分進攻發勁提供足夠的動力矩。縮胯運用于攬雀尾的按勢后推,及如封似閉、倒攆猴、海底針,或是其他弓步轉為半馬步的動作中。
二、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松腹股溝的狀態下,髖骨和肌肉韌帶向下落。落胯時前腳宜內扣一些,在胯關節松開時腹部下沉,胯以下肢體松沉至涌泉穴,胯以上肢體向上領勁(即虛靈頂勁)。落胯要沉穩,要與腳蹬腰發協調順達,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足夠大的反彈力,在穩固的下盤支撐下將勁道作用于目標上,產生預期的發放效果。落胯是放松境界的層次,而非表面姿勢的技巧。因為技巧無論多高,擺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會習慣本能地去頂。
落胯,講究以放松的狀態將外力卸掉,這就要求巧妙的運用外界的力量。
三、坐胯
坐胯是在落胯的基礎上,臀部再加點下墜的意思。臀部下墜的時候注意胯仍保持下落,不能挺出去。坐胯時要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膝蓋要朝著腳尖的方向微微項一點兒,實腳腳尖有回扣之意,體悟下肢在放松狀態下的對拉。要領做對了,腳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會有沉脹的感覺。太極拳名家陳微明先生教授太極推手時指出:化勁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轉動為主。坐胯用于攬雀尾、摟膝拗步等動作中。
四、塌胯
塌胯與頂頭同是太極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規則,從作用上說它與沉勁、化勁、發勁等關系密切。
太極拳名師張義敬先生在《太極拳拳理傳真》一書中談到塌胯時說:“太極拳多用弓箭步,初練塌胯,后腿髖關節必然緊張,很不自然,這正是不松的緣故。”弓箭步的后腿膝關節應微屈,膝關節僵直不對,但彎曲過多髖關節就達不到鍛煉的目的,這真是說來容易做時難。弓箭步后腿粗看似直非直,其實胯根撐開而松沉,后腿似弓膝微屈。松腰塌胯,目的是求得髖關節的靈活,特別是求得在立身中正下身體的靈活。小腹是人體重心所在,所謂氣沉丹田、松腰塌胯、開襠、沉氣等等說法,都不過是在強調降低重心而又靈活安穩。
由此可見,松胯的練習,還需要注重勁的變化和運用。
結語:綜上所述,您對太極拳的落胯合胯是否有了一定的了解,練習太極拳要學會落胯合胯,胯對太極拳的動作有重要作用。常練太極拳能提高身體穩定性和協調性,太極拳是一種穩打穩扎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