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斗之力大體分為兩種:內家之力多稱為渾元力,外家之力多稱為整體力,雖然叫法相近,但其求力方法卻有很大差異。
內家渾元力要求先靜后動、靜中求動、動中求靜、靜動結合,在動靜平衡中求得。
求力猶如細石磨刀,得力較慢、較細,還必須有明者身傳口授方能得法,但其力精度大、技巧多、容易把握力度。
外家整體力要求先動后靜,動中求靜,以動為主求得。求力猶如粗石磨刀,得力快,容易學,看書就能練,但其力精度小、技巧少,不易把握力度。
現不揣淺陋,談一談渾元力
渾元力的四大要素
1、陰陽平衡
陰陽是指矛盾的兩個方面,如松與緊、虛與實、動與靜、退與進、快與慢、打與防、上與下、前與后、左與右等,平衡即不偏不倚,是指在攻與防等方面處處顧到,不露破綻。
2、意力均整
指上與下、前與后、左與右等揮元一周,任何方向和部位從意識上都能均衡兼顧,從防與發所蓄的力度上都能平衡有備,無論任何部位受犯,都能相機而防,應感而發。
3、周身爭力
這是發動全身之力同時出擊的高條件,為了調動和激發全身大能量出擊,不僅手、腳、頭、肩、肘、膝等同時發出互爭力,就連一時用不到的毛發和內腔等也都一齊鼓蕩發力,增加打擊強度。
4、靜動互用
有時形似不動,但周身筋骨、肌肉及神經都處于欲發不發、不發想發的備戰狀態,一旦受侵,一觸即發,貌似靜,卻靜中含動。
與人搏斗,動如閃電,疾似利箭,但頭腦非常冷靜,周身不僅互換,還要動靜互為,缺一即犯雙重之病,則危險矣。
渾元力的幾種用法
1、發放力
是指把人發倒而不受傷的發力,這種發力有中乘、上乘之分,中乘發力是在得機應勢的情況下,把含有掀、推、撲、按的渾元力向對方失重的方向撞彈而出,使人跌出倒地。
發力特點:觸點大,勁力長,意到力到,綿中裹鐵,意念以安全倒地為目的。
上乘發力是中乘發力的升級,因勁力超常,與力較技,一觸即將人抖彈擊出。發力時,觸之急速如電,碰之即發,不給對方柔化之機。
2、穿透力
是指本力被擊中的人既無外傷又不倒地,但過后體內或背后卻越來越疼痛。此種發力如不控制擊穿量,嚴重時可致人殘甚至死亡。
發力特點:發時短,距離近,觸點小,力到即收,穿背透體而不傷表面。這是歷代武林暗手傷人的一種發力,因為此力傷人嚴重,歷來秘密而傳,得者甚少。
3、擊倒力
是指把人擊倒,內傷外傷同創的發力。發力特點:歷時短,是集硬、彈、穿、爆、撞為一體的渾元發力,以打爛、打穿、打倒、打死為目的,是與敵人生死搏斗時采用的一種發力。
以上三種發力,實際就是渾元力技巧的靈活運用,也就是說,只要練精渾元力,再掌握各種不同特點的發力技巧,打人、發人、發輕、發重、發里、發外,都能得心應手。
渾元力是武功三寶(力、速、巧)之首,又是武功的命脈,非常重要。正如拳家所云:“勁力發的好,渾元是主導,練好渾元搏擊力,打人發人如游戲,”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