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講究整個動作中用意,帶動氣的運動,再使得身體能夠進行運動,這其中每一個部分就要學習與深入理解。那么氣到底指的是什么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再通過太極拳教程更直觀的對其形成一個具體的影響。
這里所談到的氣,絕不能將之理解為我們呼吸的空氣,而是一種比較抽象的概念。在先輩們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身體中有能量在運動,又不清楚這究竟是什么,因而稱之為“氣”。在太極拳的練習,能否出現這種氣,是你太極拳練習的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
太極內勁有五個主要特點
一、流動性
當太極拳打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內功由“量”的積累達到了“質”的突破,實現了太極拳功夫修煉的第一次飛躍,即在某一天的某一時間,太極內勁豁然貫通。其時的第一感覺是身體內部出現一股新的力量,這股新的力量隨著意念和動作在體內不停地涌動,流到哪里都很舒暢,練功者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追求的內勁出現了。此時的心情豁然開朗,有一種撥云見日的感覺。前人把內勁的流動性描述為“渾灝流行”。
二、完整性
內勁初步貫通后,再繼續努力修煉一段時日,就會感覺到內勁的數量在不斷增加,質量在不斷提高,逐漸形成中間以丹田為核心,上至雙臂雙手,下至兩腿兩足的一股整勁,一動俱動,一靜俱靜,節節貫穿。發勁時,可清楚地感覺到內勁“起于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完整勁路,應合拳論所講“由腳而腿而腰,總需完整一氣,向前退后,乃能得機得勢”。
三、輕沉兼備
在你練習出太極拳的氣之后,就能更加清晰的感覺到它的存在了。內勁在身體中以丹田為中心,在身體中游走,你會明顯感受它那種時輕時重的特點。輕的時候會讓你整個人都覺得輕飄飄的,而重的時候也是十分明顯的感受。太極拳大師們都曾經描述過這種狀態,我們可以從中汲取經驗。
四、剛柔相濟
不了解太極拳的人看到慢悠悠的太極拳,總認為練拳的人是柔軟無力的,其實這只是一個表面現象。事實上,“柔”是為了“剛”,“極柔軟,然后極堅剛”,內勁貫通的人都能清楚地感覺到太極拳是外柔內剛,剛柔相濟的。楊澄甫曾講,“臂膊如棉裹鐵”,太極拳乃“綿里藏針之藝術”。武式太極拳開派宗師武禹襄則講得更加到位,他說:“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運勁如百煉鋼,何堅不摧。”“九曲珠” 講出了太極內勁“柔”的一面,“百煉鋼”講出了太極內勁“剛”的一面,而且太極拳在推手技擊中的“柔化剛發”,也清楚體現了太極內勁“剛柔相濟”的特點。
五、滲透“傳導”
“傳導”一詞用在這里可能不太準確,但很難找到更合適的詞,加上引號權且用之。太極拳內勁貫通后,隨著內勁質量的不斷提高,會逐漸感覺到,內勁具有明顯的滲透和“傳導”之特性。手握劍柄時,會清楚地感覺到內勁由劍柄傳至劍身,直達劍尖,劍的分量瞬間增加,劍舞動時渾厚沉穩,震彈有力。比如隨手拿起一根竹竿,稍一沉氣,竹竿霎時變得沉甸甸的。與人搭手后,內勁迅速滲透傳導至對方體內,對方即感覺腳下發飄,重心不穩,身體失衡,很容易被牽動。
太極拳練出氣之后,可以有效的改善你的身體,但是在之前,為了自己的身體,好還是對自己的太極拳練習時間、數量等合理的進行安排。每個人的體質都不一樣,因而學習太極拳的方式也不一樣,所以今天就來介紹一下幾類人群應該如何練習太極拳。
一、一般無病而體質較弱的人,每日練習次數可多一些,但每次練習不要太長。姿勢動作應力求正確。如體質逐漸增強,運動量在逐漸加大。
二、老年人好在早晨練習,精神好時可多練會兒,精神不好時可少練會兒;下午可以少練,晚上宜早睡,可以不練。
三、在醫院及療養院的病人應在醫生的指導下練習,練習時如發生特殊感覺,應及時向醫護人員報告,不可隱瞞。
四、凡病情輕微不在醫院療養的一般慢性患者,可以個人進行緞練、但應適當安排時間和運動量。如:神經衰弱者宜在早晚練習,尤其晚間必需堅持練。因為通過練習可以收斂精神,使大腦皮層易與進入抑制狀態,幷且能夠增加身體的疲勞,使之易與成眠。有關節炎者,在可能范圍內,每日練習次數宜多,但每次之量不要多。每日早晚運動完后應對關節部分進行輕輕按摸,以促進血液循環,改進關節機能。高血壓患者練時動作宜求緩慢,尤須注意心靜。有腸胃病的人,運動后應對腹部實行按摸,日久自能改進消化機能,增加食慾,大便通暢。凡初期肺結核或已鈣化者,呼吸應力求自然,不可用力,宜在早晚空氣新鮮時練習。
婦女月經不調者運動不要過多,過累,經期不要運動。總之,不論何種慢性病患者,在練習太極拳時,均應保持精神愉快,樂觀,完全忘記疾病,堅持練習。根據目前慢病快治的效果來看,一個月左右即可大見成效,如能長期堅持太級拳和氣功鍛練,可以鞏固遠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