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拳講勁是太極拳中的高深教學方式,是對太極拳招式深入的剖析,你知道太極拳的“拆拳講勁”嗎?不清楚的話就趕緊來看看下面的文章吧!
從太極拳流行于世的那天起,有關于太極拳是否僅用意而不用力、怎樣用力、力從何而來的爭論從未停止過,近十年爭論尤為激烈。一方是以楊澄浦再傳弟子、四川 的張義敬先生主張的太極拳應大松大軟,另一方則是筆者的師叔、當代太極拳理論家、武氏太極拳的傳人王善德先生提出的針鋒相對的論點,既大松大軟、絲毫不用 力則打不了太極拳。
力與勁之辯
十多年前,我隨北派吳氏太極拳宗師楊禹廷的入室弟子王輝 璞先生學拳時,有一天在我們電視臺的演播間里無意中看見拍攝兒童木偶劇的場面,那一個個被線串起來的小木偶沒人動的時候后癱作一團,只有在木偶演員操動那 一根根線時才能做出各種動作.由此我想到了太極拳,如果沒有一種勁力貫穿全身,別說是打起拳能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恐怕連走路都要費點勁了.太極拳的行 功正如武禹襄在<十三勢說略>中所說:"始而意動,繼而勁動,轉接要一線串成。”?在楊氏老譜中有一扁《太極體用解》,其中提到“身為心之 用,勁力為身之用”,“勁由于盤,力由于骨”??磥韯帕εc身體無法分開,而勁的產生則源于筋對于外力的感應,正如木偶因演員的手給予外力作用才能運動一 樣。那么給人體筋絡的第一外力作用就是地球的吸引力,人體由此而產生反作用力,作用于筋,貫穿全身。筋在現代解部學中稱為韌帶,這是連接肌肉,骨骼和關節 的紐帶。局部肌肉收縮而產生的是外力,所謂外家拳的硬力,內家拳稱之為拙力,這種力缺乏靈活多變,運行時間長而力的穿透性也有限,沒有整體感,屬于人體的 局部之力。
內勁,尤其是太極拳的勁則是外力作用于筋,筋貫穿全身帶動肌肉,骨骼,關節的放縱和收縮而產生的靈活多變,遂順輕松,穿透力強的整體之力。
筋的運行
踵為起點,腳后跟是人體中筋腱聚集厚的地方。在當代體育中黑人運動員之所以能夠獨領風騷,生理學家研究其人體結構時發現黑人的跟腱較其他人種發達,因此 能夠在田徑、拳擊等需要瞬間爆發力的運動項目中占據霸主地位。在《廉讓堂拳譜》中至少有兩次論及了腳跟,《五字訣》中有“發勁要有根源,勁起于腳跟”《走 架打手行功要言》中有“兩肩松開,氣向下沉,勁起于腳跟”,在武式太極拳里更是以實腿腳根擰轉,以鍛煉跟腱之力。吳式和武式太極拳門內均傳有腳跟之筋連接 小腿、膝和大腿及胯,歸于腎的內功體系。武式太極拳還認為支配腳跟筋腱的兩腎,一通于心,一通于腦,兩腎啟動和調節腳跟與地面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由此創 立了以抽胯和疊胯為程序的虛實轉換內功。
每一行功,實腿腰間之腎一松沉,帶動腳之跟腱作用于地面,地面的反作用力使跟毽蓄力一路上行,如武禹襄所言:“勁起于腳跟,主于腰間,形于手指,發于脊骨。”每一虛實轉換,周身之筋絡和氣脈均循環運行一次。細細品味,由此而知太極拳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