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色蒼白,容易頭暈眼花,這些癥狀都可能是貧血引起的。貧血顧名思義就是缺乏血,那么人體缺血會怎么樣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認識一下貧血,就貧血怎么辦,貧血吃什么食物,貧血怎么補跟大家講講。
目錄
貧血怎么辦
中醫診斷血虛,如出現心悸、健忘、失眠、面色蒼白等癥狀,可分為心血不足。出現頭暈、耳鳴、心悸不適,或月經不調,甚至閉經,面色蒼白等癥狀,可分為肝血不足。
出現面色萎黃、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頭暈眼花等癥狀者可歸為脾血虛等。
中國傳統醫學博大精深,對貧血及其相關病證的論述古已有之。但中醫卻沒有單一的定義貧血,而是將其列入“血虛”的范疇,將氣與血緊密地聯系起來,強調血虛是由于氣虛所致,而血虛又反過來加重了氣虛,導致氣血兩虛證。
什么是氣血,中醫學認為氣是構成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它的存在是由生理功能體現的,如血的生成和運行、氣虛或氣動失調、人的生理機能都會受到影響。
而血在中醫里則是實實在在的物質,其在人體內運行,將氧和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各處,血不足(血虛)就會導致人體缺乏滋養。
中醫認為氣對血有三個方面的主要作用
1、氣能生血,血的組成與生成過程離不開氣和氣化功能。
2、氣能行血,血的運行促進氣的推動,氣虛則會導致血行遲緩不利、甚至血瘀。
3、氣能攝血,氣能夠固攝血,如果氣虛不能固攝,就會導致許多出血病,這也是導致貧血的主要原因。
而血對氣主要是載氣和養氣的作用,氣要依附于血,而血又不斷為氣提供營養,使氣發揮作用。所以,氣虛就會導致血行不暢、出血,導致血虛。而血虛則會導致氣虛。氣血任何一方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對方,從而出現氣血兩虛、氣虛出血、血隨氣脫,終導致血虛、出現貧血,影響人體健康。
血虛又稱營血不足證或血液虧虛證,為體內血液不足、肢體臟腑百脈失去濡養而出現全身多種衰弱證候的總稱。血虛證是氣、血、陰、陽四大虧虛證之一。
我國古代的醫學論著《內經》對血的生成、運行及生理作用,均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書中指出,血液的生成,主要來源于飲食物的水谷之精微(指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其精微經心的赤化,形成紅色液體物質,即成為血。
《內經》關于血的生理功能、臨床表現、治療法則等一系列論述,對血虛證的病因及病理闡述、辯證和組方用藥治療,均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