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是女性幸福的事情之一,很多女性在懷孕的時候口味會發生改變,心情也有微妙的變化,身體也會一天天的變化。要想孕期有個健康的身體,生出漂亮健康的寶寶,那么孕期保健知識必須得了解。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中醫孕期保健吧。
目錄
1、中醫談孕婦保健 2、中醫妙方解決孕期疑難雜癥
5、中醫安胎常用藥 6、中醫緩解孕期嘔吐的方法
7、懷孕期間能做按摩嗎 8、懷孕期間哪些中藥不能吃
中醫談孕婦保健
女性在懷孕之后,要經歷大約280天的妊娠期,中醫稱之為“十月懷胎”。
由于胎兒的萌育,使母體發生了顯著的生理變化,而母體孕期的生活健康狀態,也直接影響到胎兒的生長發育;因此,中醫歷來有“婦人重身”、“孕婦忌宜”、“逐月養胎”等說法,十分重視妊娠期間的調養保健,并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祖國醫學認為,人的精神情志可以影響臟腑氣血的功能,孕婦的情緒狀態則能影響胎兒。《產孕集》中說:“孕藉母氣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應,一有偏倚,即至子疾。”所以主張孕婦要怡養性情、靜心寧欲,胸襟舒暢,遇事樂觀,“無悲哀、無思慮驚動”,“無大言,無號哭”,喜怒哀樂適可而止,以保持胎兒生長的正常環境。不僅如此,中醫還認為胎兒在母體中能夠受孕婦的言行的感化,所以孕婦要注意禮儀,給胎兒以良好的影響,這就是“胎教”。
根據西漢的《列女傳》這本書中記載,周文王的母親叫太妊,她在懷孕的時候,“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生下來的文王就賢良盛德、聰慧無疾。
胎教并不是唯心。美國生物學家烏·凱倫在1925年證明。恐懼和不安會使人的血液中出現一種特殊的化合物“卡泰霍洛明”,如果孕婦的血液中出現這種物質,就會通過胎盤帶給胎兒,使胎兒感到不安。
現代圍產期醫學進一步證實,妊娠早期,即懷孕第三周的后半期到第七周末的三月個內,是胎兒各組織逐漸分化成各個器官,胚胎變得初具人形的階段,對各種有害因素的敏感性很強,容易發生畸形。如果孕婦長時間的恐懼、憤怒、煩躁、悲哀,可導致身體機能和各種內分泌激素發生明顯變化,并使子宮內環境改變而影響胎兒。至妊娠中期,胎兒中耳發育完成,對血液出入胎盤的湍流聲、母親的心音和腸道蠕動聲,以至于外界的音樂聲、嘈雜聲等各種聲響,都已能清楚地聽到,并作出反應,胎兒可與母親同歡樂、共患難。
例如,孕婦與人吵架,胎兒也會拳打腳踢,好象在給母親助威}倘若母親懷孕時喜歡音樂,則悠揚的樂曲會使腹內的小聽眾顯示柔和有節奏的胎動。至于胎兒的神經系統和大腦發育,與孕母的心境、情緒、性格等都有密切的關系。
因此,孕媽媽在懷孕期間一定要調養好精神,注意胎教,心情要保持良好的狀態,更加需要注意心靈美,這對以后出生寶寶的心理發育是有很大的好處。
飲食適度 注意營養
孕婦的飲食營養,是保證母體健康和胎兒發育的物質條件。中醫的《胎產心法》說:“胎之所以養,賴母之所嗜,因子母之氣呼吸相通,是以胎氣肥瘦,在母之索日奉養厚薄如何。”說明胎兒的先天稟賦與母體的飲食習慣和營養狀況有很大的關系。
祖國醫學十分重視孕婦的飲食調理,如《逐月養胎法》中提出懷孕的早期要“飲食精熟,酸美受御,宜食大麥,無食腥辛”;懷孕中期要“食稻麥、羹牛羊、調五味、食甘美”。《達生篇》中歸納了孕婦飲食三宜三不宜:“飲食宜淡泊不宜肥濃,宜輕清不宜重濁,宜甘平不宜辛熱。”據此,孕婦宜吃清淡、容易消化而富含蛋白質的飲食,例如大麥粥、粳米飯、精肉末、雞鴨湯、魚蝦、雞蛋、牛奶、豆漿等;還要多吃各種新鮮蔬菜和水果,增加維生素的攝入量,以保證能量和營養的供給,適應母體及胎兒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