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太極拳作為太極拳流派中的主流之一,也蘊含著自己的特點,對于身體的要求也比較嚴格,下面小編就以楊式太極拳對“手型”和“步型”的要求來為大家做講解,希望借此可以讓大家對楊式太極拳的練習更加規范。
楊式太極拳的學習和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需要練習這不斷的練習和領悟的。
它的動作簡潔、莊重、干練、曲中求直,極具藝術感的圓與曲線的動作軌跡,更引起世人青睞。
手型
掌:楊式太極拳掌型的要求為五指分開,自然舒展,掌心微內含,虎口自然撐圓,呈圓形:掌指的第一指關節要在同一平面,掌指富有彈性,也稱之為”自然掌”。掌的部位包括掌指、掌心、掌根、掌背、大魚際、小魚際。
看似簡單,但是要求是非常嚴格的,練習時一定要符合要領。
拳:楊式太極拳握拳的要求是四指并攏卷曲,逐漸向掌心卷曲,拇指壓于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節上,握拳不可太緊,拳面要平,稱之為“虛握”。拳的部位包括拳眼、拳心、拳背、拳面、拳輪、拳峰。
不同的動作所體現拳的部位不同,勁力點表現的部位也不相同。
勾:楊式太極拳勾手的要求是掌心內涵,五指第一指關節自然捏攏、腕部呈自然弧形,稱之為“捏勾”。勾的部位包括勾背、勾面、勾尖、勾心。雖然是屈腕握、捏勾,但腕部要自然,不可用力折腕。
自然,就是講究動作要放松流暢,不有僵力。
步型
丁八步:楊式太極拳的弓步步型是典型的“丁八”步。簡單的講,“丁步”步型就是雙腳的形狀如”丁”形,雙腳之間的夾角為90°;“八字步”步型就是雙腳的形狀如"內八字”或“外八字”形狀,雙腳之間的夾角為135°左右。
而楊式太極拳的步型則是“一腳腳尖向前,是丁步的一半;另一腳的腳尖與向前的腳尖方向呈45°的“外八字”狀,又是外八字步的一部分,是丁不丁步,八不八步,雙腳之間的夾角始終保持在45°,所以楊式太極拳的弓步步型稱之為“丁八步”。
楊式太極拳套路中無論是左弓步還是右弓步,都應是一腿屈膝前弓,膝關節不超過前腳尖。主力腿(后腿),自然蹬直,膝關節微屈,微外撐,與主力腿腳尖在同一45°方向,并且雙腳間的距離一般不超過本人的肩寬。
虛步:楊式太極拳對于虛步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在做虛步動作時雙腿的膝關節絕對沒有挺直的現象。無論左虛步還是右虛步,首先要保持支撐腿的膝關節與腳尖在同一個方向,同一立面,即前進方的45°方向。
在楊式太極拳套路中虛步有兩種:一種是前腳掌踏地,虛步的腳是以前腳掌踏地的形式出現:另一種為后腳掌落地,腳與地面的夾角不超過60°。無論是踏地還是落地,此時踝關節處于自然放松狀態,膝關節微屈,髖關節松沉。
絕非腳尖點地或后腳掌邊緣落地,若此時腳與地面夾角為60°.則踝關節出現緊繃、僵硬狀態,繼而膝關節挺直,產生頂髖的現象,并且支撐腿的膝關節內扣,動作外形扭曲。
所以無論是前腳掌踏地還是后腳掌落地都為附加支撐,都具有一定的受力感,虛步應是雙腿屈膝,髖關節松沉。支持腿的膝關節方向尤為重要,身體重心的力量分配為前三后七。
楊式太極拳身體轉動的角度
楊式太極拳對于身體和腳轉動的角度有非常嚴格的要求。楊式太極拳的套路方向有:前、后、左、右、左前、左后、右前、右后之分,即拳理中的”四正、四隅”。
方位之間的夾角是45°,八個方位的總和體現了“太極”圓的概念。因此,楊式太極拳練習中,就是以45°為基本的轉動單位。同樣腳的轉動無論外展、內扣、還是擰轉,都要遵循這個原則。譬如左弓步,后腳(右腳)與前進方向的左腳的夾角要保持在45°的合理范圍。
從人體力學的結構上講,這是為合理的,全身產生的合力就大,力量足,力點也容易集中,也能充分體會到“力發于腳”的感覺。所以45°的角度符合人體力學的要求,是動作變化的樞紐,能起到非常好的連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