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瑜伽
中醫學與瑜伽都產生于具有幾千年人類文明史的東方古國,都屬于歷史久遠、各自獨立并具有巨大體系的養生文化。
中醫學是我國的原創性醫學,是我國應用了幾千年的成熟的理論醫學、臨床醫學;瑜伽起源于印度,在印度河文明時期就已經存在,迄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
古印度文化汲養下的它同樣具有鮮明的人文與醫學的雙重屬性。
大量史料考證表明,瑜伽與中醫學從理論淵源到養生祛病等方面都有著很大相似性與可融合性,瑜伽作為輔助治療手段在中醫藥臨床中有了初步的探索和應用,并取得較
好的臨床療效。但目前國內對瑜伽的研究多集中在具體功法方面。
本文就兩者各自的指導思想等方面進行粗略的比較,期望給時下中醫養生的實踐和發展提供有益借鑒,進而更好地指導養生防病與臨床治療。
瑜伽的養身意義古印度人練習瑜伽很重視在治療疾病中養生方面的作用。
經論記載:“物質軀體”的“我”由四大元素(地、水、火、風)構成。
四大互相組合,便成了人身的本質,風元素與物質接觸,使體內物質運動產生能量的運行,體內膽液是水火元素的結合,化轉物質為能量,與津涎會合,地水元素產生作用,以營養身體。
此四大互相平衡,則身體運作無礙,這與我國的太極有異曲同工之妙。
瑜伽對身心的影響
瑜伽是一種包括運動體操、心理調節、心智開發、個人衛生、健康飲食的一整套極。
具功效的健身方法,有益于改善睡眠,除失眠,讓人健康舒適.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還幫助人們進行自我調控,使身心合而為一。
養護生命并不是只有身體鍛煉就夠了,心理也要鍛煉才行,這樣人們才能善用有限的生命做佳的發揮。
瑜伽的文化中就包含了人的心理養生這一方面,它將心理調節、心智開發、健康飲食結合與身體運動,從人的神、形上對人的生命做出指導。
在心理方面,瑜伽是融合,相應,是一種生活方式;
是發現真我本心的過程,是調身、調息、調心的實踐科學;
是內外兼修的美麗學問;是練氣修心的哲學,是涵蓋生理學和心理學的動靜結合之鍛煉;
是心靈意識提升進化的靈性修持,是尋求平和寧靜的內在解脫。瑜伽是一種感覺、感受、覺受、覺知,是生命本體超越思維狀態的純凈意識。
瑜伽提倡一種健康德生活態度,讓人們自然的去掉吸煙、喝酒這些不良習慣,也通過不停的超越自我,也讓人們充滿自信,通過特別功法,特別療效對失眠、焦慮等心理癥狀非常好的療效。
在身體方面,瑜伽養得基本原則是吃的品質高,分量少,認為高品質得食物就是促進生命力量,又不會產生毒素的食物,瑜伽修行者推薦的食物也包括水果、蔬菜、全麥和堅果。
瑜伽的營養原則警告提防的一種食物即是肉類,人類由于來自動物身上,具有一種低度的振動率,會降低食肉者的生命力,以至于令活力降低,影響瑜伽進度。
瑜伽強調食物要盡可能新鮮,應該多吃新鮮水果,少吃冷凍和罐裝的食物,食物不應該太燙或太冷,瑜伽認為太燙或太冷的食物或飲料會傷害喉嚨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