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習武之人還是唱京劇的演員,都很重視丹田這個部位。因為丹田是人體能量的來源地,主要能量都在這。太極拳教程對丹田的練法有詳細的講解,在太極拳教學時非常重視氣沉丹田的過程,下面我們先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怎樣做到氣沉丹田
丹田一般是指中丹田,其位置在肚臍下10厘米左右,氣功學上會將丹田分為上、中、下三處,氣沉丹田是中丹田。
過去有人認為肚臍(經絡學說稱之為神闕穴)即為丹田,原因大抵是指它為人體先天的(胚胎時在母體中)呼吸通道。又有人認為腹部即是丹田。
丹田既不是腹壁表面上的某一點,也不是全腹部。丹田指的是臍下5厘米的氣海穴至臍下12厘米中極穴,是人體真元貯聚處。中國醫學認為氣海穴乃全身氣之所聚處,此處傷則氣滯。
練好氣沉丹田,對技擊和推手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因為丹田能夠發揮很大的力量,而且在練習時對身體的微循環也有提高。
關元穴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之會,傷則血枯,因而這一地帶是主持人體氣血運行的重要樞紐。胞中穴是經絡、五臟六腑之海的策源地,古人將這比喻為生產長生不老藥的田地,稱為丹田。這一名稱自古沿用至今。
氣沉丹田是在呼吸(從形式上說是以膈肌運動為主的勻長細緩的腹式呼吸)動作配合下,小腹充實,全身 勁力集中的一種自我感覺。要做到氣沉丹田,必須先要做到全身舒松,沉肩垂肘,含胸拔背,腰胯放松。
初學時不易體會氣沉丹田,經過一個時期腹式呼吸的鍛煉,慢慢體會到呼吸時有內氣的存在。鼻孔吸氣時,自然中的大氣自鼻腔向內經呼吸道而下,同時又會感到丹田有氣上逼腹中。
而呼氣時,殘氣會在鼻腔的上端出,同時也會有氣降到丹田處,感覺很充實,以前練拳的人稱這種現象為氣通。
一般的說,作拳勢呼吸時,向前或向下完成動作,全身勁力集中時容易體會氣沉丹田。事實上動作向上向后或動作由實而虛,吸氣時也有氣沉丹田的成分,但不明顯,似乎氣貼脊背。這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內外合一的表現。
氣沉丹田不必過分強求,以免產生不良效果。只要正確按太極拳要領和方法練拳,朝松靜自然的目標練,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水到渠成。
練太極拳氣沉丹田的六個方法
1.抱丹田
練這一功法的時候,可以是早上空氣清新的時候,然后身體自然的站好。
左足向左開一步,與肩同寬,平行而立,身體微下蹬,膝稍彎曲,頭直目正,身端氣靜,松肩垂時,十指分開,手心向內置與腹前,兩手相抱若抱球狀。
此時要身體似站非站,似坐非坐,面部似笑非笑,意守丹田部位。隨意呼吸,莫令耳聞。這樣站立一段時間后,再做下一動作。
2.轉丹田
身體站直,然后左腳向右邊跨一步,丹田中要充滿意念。
然后以意領氣,以丹田為圓中心,自左向右轉36下,吸一口氣咽下。再從右向左轉36圈,再吸一口氣咽下。是為轉丹田。
3.晃丹田
立正站定,左腳向左開一步,與肩同寬,全身放松,用腰部帶動,自左向右作圓形晃動。但要意守丹田,以丹田為圓中心。
先隨意呼吸,然后再由左向右作圓周晃動,當身體晃動時,先向左半周吸氣,吸氣時舌頂上腭。
當身體在向右邊旋轉的時候,在呼氣。呼氣的時候,也得注意舌頭得低著下顎。
但晃動時要松肩松胯,全身不得有一絲呆板之意,共約36下。這樣的平行轉圓可以使代脈得到鍛煉。
4.揉丹田
如前兩腳立正站立,左腳向左開一步,與肩同寬,兩手虎口張開對稱放在丹田兩旁。
以丹田為圓心,自左向古作劃圓運動,也是吸氣舌頂上胯(搭鵲橋),呼氣舌抵下腭。約36下。
5.擊丹田
如前兩腳站成與肩同寬,全身放松,然后伸左腳向左前方半步,兩臂鳥展翅一樣向后用力展開,為白鶴亮翅,舌頂上腭吸氣。
然后左腳后收,與右足井齊,兩掌變拳一齊向丹田兩邊猛擊,舌抵下胯呼氣。計36下。
6.折丹田
輕步站開始,上左步,左手掌向右腮護去。再上右步,右掌向左腮旁護去。
然后兩掌交叉一齊向前撲去,撲時叩首,為“以首叩碑”呼氣;起時吸氣。這樣腹部會得到壓迫的鍛煉,丹田也會充實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