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一門博大精深的武功,現在練習太極拳的人非常多,但大多數停留在基礎階段,對于愛好太極拳的人來說,應該不斷的追求太極拳學習的提高,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談談如何才能提高我們對太極拳的學習。
太極拳的學習,離不開基本功的練習,同時也需要加強我們思想的領悟和認識,關于太極拳的提高,我們從以下五點進行描述。
一、練好四功,兼學拳架
哪四功呢?即腿功、腰功、臂功、樁功。這四功是練習技擊技術內容,達到具體規范和要求的必然基礎。
拳家們常說“打拳不遛腿,到老冒失鬼;練拳不活腰,終究藝不高”;“未習打,先練樁”,“樁要站、鼎要拿,勁力穩固托泰山”(鼎功就是臂功)。
由此可見,這四功的練習,對于太極拳的提高是有著重要的意義的。
基本功是初學拳法者的入門之藝。太極拳是內外合一的運動,它不僅需要人體各個關節、各大肌群、肌腱、韌帶具有靈活性、柔韌性和勁力,還需要內臟器官的協調配合。
基本功練習不僅能使初學者較快地提高這些身體素質,而且為以后較好地掌握拳法動作、進一步提高動作質量打下堅實的專項基礎。
二、明路線、守規矩
太極拳法變化多,復雜的動作更是極富變化。故學拳時,一定要將拳勢路線的來龍去脈搞清楚,對拳架的高低和到位與否暫時可不必在意。當弄清楚和記住拳勢的來往路線后,就要進一步追求拳勢的工整、準確,這叫守規矩,合規矩。
太極拳的練習講究腳踏實地,我們練習時需遵循拳架的基本規矩。
三、講攻防,重含義
太極拳主要以攻防動作為素材,以技擊術為基本內容。初學時將復雜的攻防動作先分解再完整練習,是太極拳的特色練習方法。
練習中均要求“輕柔練習、注重技擊意識”,重點突出攻防含義和培養攻防意識。而快打重擊,既不符合太極拳的行云流水的風格,又極易破壞技術成型效果,難以建立正確的動力定型,這類練法,有教學經驗的拳家視為不妥。
四、重技法,重形神
學會拳架,懂得每一拳勢的攻防含義,并不意味著能自然地將拳法的“手眼身步法,精神氣力功”協調完整起來。學拳者在獨立演練拳法時要表現出這種“協調完整”,需要多觀察老師或功夫好過自己的拳友,要多向他們請教,在練習的不同階段有側重地兼顧練習,逐漸進人技法熟練、形神兼備的境界。
五、重視運勁之法
技擊技術內容,要達到具體的規范和要求,勁法運用是關鍵。
運勁之要,在于陰陽互為其根。太極拳原理,是以太極陰陽學說為依據的,所以運勁的要旨,就在于把各種功力的陰陽關系處理好。不論練習拳架,還是練習推手,不論是一個動作的運行過程,還是定勢之時,都要使陰陽兩種勁搭配好。使陰陽兩個勁互為其根。
例如掩手肱錘右拳向前發勁時,左肘必須向左后發寸勁;六封四閉,雙小臂向右前上發擠勁時,左臀必須向左后下沉;白蛇吐信,向前穿右掌時,左掌必須向左胯后下沉按,同時右掌上穿與右腳頓步又是一組上下對稱勁;擊地錘,右拳下擊,左拳必上提、頂勁必上領,形成上下對稱;白鶴亮翅雙臂開時,雙手虎口要合,形成開合相寓。
有些人打拳沒有節奏,或為快而快,為慢而慢,不明其蓄發關系。陳氏太極拳,不同于其它拳種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快慢相間。而快慢的關系,又主要是蓄勁與發勁的關系。
一般蓄勁較慢,而發勁較快。如野馬分鬃,左手在左膝里側合時要慢(蓄),而雙手展開時(發)較快;青龍出水動作四,雙臂相合時慢(蓄),右拳右小臂發勁時較快;十字手,雙臂絞合時(拿)較慢,而向右發肩靠和擒拿時較快;撇身錘,雙臂邊引邊合(蓄)時輕靈較慢,而發放左拳左臂時快(爆發力)。
如此打拳,一蓄一發,一吸一呼,一合一開,兩者互為其根,可以既有節奏感,又不累,真正做到‘汗流而不氣喘’,也正是運勁妙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