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太極拳,需要放松自己,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在實際練習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今天小編就以“太極拳指掌”的放松來和大家做簡單介紹,希望大家能夠學習到相關知識,并在以后的練習中能夠用到。
太極拳屬于內家拳,講究的是內勁,而外在的表現需講究“松”,內緊外松,相輔相成。
練松有訣竅,那就是把掌指緊起來。根據梢節緊會帶動根節緊的原理,以掌指的緊帶動根節的緊,可以使全身不緊自緊、不松自松。在這方面,陳式、武式太極拳的掌型做得為明顯也為有效。
陳、楊、吳、孫、武諸式太極拳.雖掌形均不同,但“掌指舒展,勁不失’’卻是相同。在馮志強、李秉慈兩位老師合著的一本書里介紹了各式太極拳掌形的不同。
太極拳流派有著共同點,但在多年的演變進步中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特點,可謂各有千秋。
楊式:五指自然伸直微分,手指向掌心側微曲不伸直,指肚微向手背撐張,虎口撐圓.掌心內凹。
陳式:大拇指指根向小指指根相合.大拇指指尖后仰,并與食指分開.其余四指微微分開自然伸直,指尖向后彎曲.五指相錯成螺旋型。
吳式:大拇指與食指分開,其余四指微分開指尖向前,四指與拇指似兩個部分,四指微分開的距離比楊式的小。
孫式:手指自然舒展分開,手掌內凹動作幅度較小,掌心向外比較突出。
武式:五指自然平均地分開,手指向掌心曲不完全伸直,大指與小指相對領氣,掌心內凹,有的練法要求拇指內扣。
要做出楊式的“指肚微向手背撐張”、陳式的“指尖向后彎曲”、吳式的“大拇指與食指分開”、武式的“大指與小指相對領氣”、孫式的“突出掌心”,掌指都必須要適度用力。掌指的適度用力是打太極拳時的必需。
配合太極拳套路練習的站樁功,其對掌指也有嚴格的“手指撐腕挺”的要求。
為什么要“指撐腕挺”
打太極拳的時候,是否能做到“勁形于手指”.體內氣機是否活躍,與能否“指撐腕挺”直接有關。在公園晨練時,筆者常見太極拳習練者手掌撐開隨意輕柔比畫,且邊走邊比畫頗為陶醉,少見有握拳的。兩手成掌和兩手成拳比較,成掌時體內氣機明顯更活躍,站樁時也多是兩手成掌。又如,打太極拳的時候,手指彎曲松懈無力和手指舒展掤勁不失相比,手指舒展搠勁不失時體內氣機明顯更活躍。一個人體內氣機的活躍程度與他的肢體的有掤勁地放松的程度成正比。手指舒展擁勁不失.相對于手指彎曲松懈無力是多用了力,但氣機卻更為活躍。這說明,手指舒展掤勁不失時.手指是多用了力,但卻換來了全身的放松。
人的十指既是手三陰經脈的終端,又是手三陽經脈的起點。而手三陰經和手三陽經又與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之間存在著“同經相通”的關系,十二正經又是主干的主干。手指舒展搠勁不失,十分有效地‘促進了氣血運行.勁力運之于掌,通之于指”,加快了練功的進程。
掌形舒展有助于全身放松,有助于體內氣機的活躍,而十指又引領、駕馭著掌形。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走架時要留意掌習練太極拳時間不長的人,有時打著打著,由于要關照其他要領分散了注意力,會不知不覺掌指松懈無力。如果發現掌指松懈了,就要馬上糾正,后習慣成自然,就會形成正確的掌形。做手指舒展的時候,為不使掌形過于僵硬,要檢查有沒有同時做到“掤勁不失”。手指舒展是一個方面,手指掤勁不失是又一個方面,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很多拳家都發現了“手指舒展掤勁不失”對于練功會起畫龍點睛的重要作用,所以就有了諸如“眼視食指尖”、“體驗掌指的電麻”、“中指領氣”、“意想兩掌之間的氣感”等等重視掌指生理反應的要求。這些要求可以當作是某一階段的修煉過程,雖然它會有效地自動啟動全身的氣機,自動調整人體生理機制處于佳狀態,但不可唯此為樂為求。過分在意手掌間的氣感,會不自覺地使指揮身體運動、保持身軀得力的注意力減少,從而出現身法的呆滯。得了“以心行氣”,卻丟了“以氣運身”,就會把太極拳變成了氣功。“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對于勁感的追求是貫穿走架的始終和習練太極拳的一生之中的,只重氣感而忽視勁感的太極拳是沒有生命力的。
對于太極拳初學者來說,初練時全身有意用力的部位就是掌指,先使手指舒展,再講掤勁不失。手指舒展是不得不用點力的,把注意力放在手指的舒展上,其他部位是否放松是否在用力都不要在意,不要去管,通過求掌指的舒展“遺忘’’其他,久之全身不松自松、不緊自緊!全身有掤勁,放松的目的就達到了形,要關注手指有沒有保持舒展掤勁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