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作為一種武功,具有攻擊性,而太極操則偏向于觀賞性,所以練習者千萬不能將二者混淆。二者可能在動作上有些許共通之處,但是實際練習之時還是需要做嚴格區分,不然就拳不成拳,操不是操了!
練習者之所以會把太極拳練成太極操,是因為太拘泥于套路的影響,不注重內在的區別。
太極操注重表演效果,講究規定動作的規范,不太注重功力的要求,這實際沒有把太極拳的技擊一面融入太極拳練習之中。太極操雖然也有健身的作同,但程度不如傳統太極拳作用大,技擊效果更不如傳統太極拳,已失去了太極拳健身防身的真正含義,就是一種體操。不然,為什么練太極拳有功夫的人幾乎都是練傳統太極拳出身的?太極拳已走向了世界,有很多外國人學習中國的太極拳,但大多外國人來學傳統太極拳。這是為什么?說太極拳是國粹,是非文化遺產,那指的是傳統太極拳,那才是真正的太極拳。
常言道,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太極拳的門道是什么?我們看太極拳演練,一些功底深厚的老拳師,練拳出神入化、韻味十足,而一般人練拳,雖然打的是太極拳的套路,外形也很漂亮,但總是使人感到平淡無味。
要想不受太極操影響,除了要明確太極拳的動作要領及內涵,還要知道兩者之間的區別在哪里。
具體說有如下區別:
一、太極拳講究內勁。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后撐命門,使小腹和后腰似發動機,內氣的轉動催動軀干和四肢運動。這樣不論養生還是技擊都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太極操則是外在的肢體運動,沒有這樣的效果。
二、太極拳要求以腰為軸,左右旋轉,帶動周身運動。“太極拳主宰于腰,轉換在腎,形于手指,發于足跟”。而太極操則是四肢運動,腰很少動,上體僵直,不能運化來力,俗稱“板腰”。
三、太極拳要求周身放松,兩臂運動如風吹楊柳,活潑無滯,但又有綿里藏針之感。太極操則要么可能是聳肩架肘、要么可能是上身僵硬、要么可能是橫氣填胸、要么可能是拙力過多。
四、太極拳出招講究步法與肢體的協調,動作連貫順暢,一氣呵成。而太極操多為單獨的動作,手是手,腳是腳,缺乏連貫性。
五、太極拳要求圓活輕靈,身體公轉螺旋,手臂自轉纏繞,動作呈弧形,以氣運身,調和氣血,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真正太極拳在技擊上通過螺旋纏繞,達到引進落空,借力打力。而太極操則呆板僵硬、直來直入,缺少螺旋勁。
六、太極拳要求虛實分明,兩手兩足處處分陰陽、時時有虛實,邁步如貓行,踏實后梢節領進,方可轉換重心。太極操則虛實不明,落步而實,步伐呆滯,轉換不靈,動作斷勁。
為了避免將拳打成太極操,要做到如下幾點:
1.是要求練拳時必須遵循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松胯圓襠、神聚氣斂、身手放長的規定。
2.是要發力運勁體現“根在腳、勁于腿、主宰腰、形于手”的特點。
3.是要求練就內氣發于丹田,后撐命門,鼓蕩腹腰,以意導氣,以氣催形,以腰為軸,左右旋轉,兩腎抽換,通任督脈,遍帶沖脈,達于四梢,氣遍身軀,歸于丹田。
4.是必須把練勁和練氣相結合,不要單純手腳動,而是不動則已,一動全身動,打出太極味。
5.是心要靜。心不靜,就會把太極拳練成太極操。陳鑫云:“心中一物無所著,一念無所思,穆穆皇皇,渾然如大混沌無極景象,故其形無可名,名之曰無極,象形也。”這闡明了要練好太極拳,則必須在練拳之前排除一切雜念,心平氣和。打拳時,不要東張西望,看這看那,想這想那,心不在焉。心靜才能寧神,寧神才能專注,打出意境。
6.是注意呼吸。太極拳是用逆腹式呼吸,吸氣時小腹內收,呼氣時小腹自然放松隆起,必要時發出“哼、哈”之聲,與套路動作配合。不然,有可能起到負面效果,對身體健康造成不利。
總之,為有效地避免將太極拳練成太極操,就要按太極拳拳理,正確練習。要有“練拳沒人似有人”,打出一種“虛靜空靈”的感覺,練出一種“我身動,卻不知是我身,始于無極,歸于無跡”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