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推手的基礎,推手是打拳的檢驗和提高。明確原理,掌握正確的訓練方法,才能出功夫。
太極拳的內在運行方式
1、物體與人的動平衡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重心的概念,在地球引力作用下,每個物體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點,這一點叫做物體的重心。
當一個物體的重心偏移了支撐它的底盤時,就會傾倒。
陀螺在旋轉時產生轉動慣量,不斷變化的各方向的離心力形成對稱產生動平衡。
此時,由于它的重心垂線與中心線重合,陀螺僅以軸端接觸地面,就能保持穩定轉動。
重心在物體的位置是可以根據它的體積和比重計算出來,如果是同一質量并對稱的物體,其重心就在物體內的中心點位置。
以臺球為例,他的重心在圓心,當桿子擊到球面中心點,其作用力貫到球的重心,臺球就順著這兩點的延長線滾出。如果,桿子擊到球的側面,它就偏轉。
同理,人站立時,重心點大約在腹部中心,但是,由于人體的形態在運動中是變化的,所以重心也隨著變化。
2、太極運動中的動平衡
經過長期基本功、站樁和打太極拳的訓練,身體應做到以下要領:虛領頂勁、收頷、豎項、含胸拔背與松腰落胯、氣沉丹田同在,達到身體上下對拉拔長。
裹臀、屈膝、圓襠、雙腳趾抓地,使兩腿如富有彈性的“懸臂梁”托住身體,并予調正。
以此身架支撐兩側相對稱的沉肩、墜肘,如同天平方式調整身體的平衡。
太極拳以腰為主宰,帶動全身螺旋轉動,將全身徐徐卷攏成一個松、整、圓、活的整體。
由于人是雙腳著地,當身體扭轉到一定幅度就會被自鎖,而太極通過身體的虛實變化,達到“往復要有折疊,進退要有轉換”,做到立身中正,運轉自如。
太極運動中,根據實際需要,身體重心運行的軌跡“∞”,可大可小,可任意變化方向,但不可超出底盤。一旦出界,身體就會出現失重現象。
3、呼吸與內氣及內勁的關系
腹式逆呼吸方式適用太極推手;當氣呼出時,內氣沉入下丹田,小腹鼓起,內氣運遍全身直至體內各處末梢。當吸氣時,內氣聚集于中丹田,胸部隆起。
這樣,外氣與內氣形成互動,身形動作隨內氣而動,吸時起,為蓄。呼時落,為發。
做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形合。內氣是內勁之源,內功是內勁的體現。
在意識作用下,內氣與肌肉共同伸縮的運行中產生內勁,內勁在體內運用表現為內功,丹田氣可發揮太極內功的巨大威力,內功是太極運動的靈魂。
由練習意識跟蹤內氣在體內運行入手,以身體感覺內氣的運行,逐漸練會在打拳時,不再用意導引內氣運行過程,只要意到位,氣就到位,即意到,氣到,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