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學的慢,實際是快;學的快,實質是慢,這就是二者的辯證關系。
其次,在鍛煉時,由始至終應該順從自然,慢慢地運行,不宜于快(但也不宜過慢),行成前后路數(shù)不清或上下不接現(xiàn)象。
只有在緩慢運行中才能思想集中,全神貫注,精心去思考、揣摩運行規(guī)律,內勁轉換,腰脊園活等。當姿勢趨于正確、定型,運行納入規(guī)律后,相對慢而言,也是可以適當變決的。
在快的運動中,大小轉關必須認真,切不可馬虎從事,一帶而過,形成錯亂無章。
快而后再慢下來,就這樣慢慢快快,快快慢慢,快慢相間的進行鍛煉,但必須做到快而不亂,慢而不散。總而言之,學煉時,應持以“此在平居,去其欲速之心”。
真
真就是認真。“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學拳也是如此,須樹立一種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
在學習過程中,一拳一勢要循規(guī)蹈矩,手、眼、身、法、步的基本要求必須認真對待,決不可走馬觀花,輕率對之。
鍛煉時,要細心揣摩、檢查、校正。每一姿勢力求自然舒展,正確大方。這樣,就易于走上運行規(guī)律,經(jīng)久而不致變形了。
柔
柔就是輕柔、柔活。柔并不是輕而飄浮,軟而無力;而是軟如棉花,堅如剛的無堅不摧的剛毅勁。
(這里所說的力,不是拙笨之力,不是僵硬之力,而是先天發(fā)自丹田——實際是腰脊——之力。)拳論說:“太極拳決不失綿軟”。
又說:“運勁的功夫,先化硬為柔,然后練柔成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不經(jīng)常地從事體力勞動,那怕是輕微的勞動。
在勞動過程中,用慣了局部的拙力,每當不能勝任時,還要有意的鼓勵使用一些僵硬力,把胳膊、腿用成了僵直的習慣。
因而,在初學太極拳時,胳膊、腿的一舉一動總是帶些僵勁、滯氣,沒有一點綿軟的意思。那末,輕靈、園活就更談不上了。
這種僵硬之力不去,體內自然之氣的剛勁就無從發(fā)生,好象封閉的爐火,就不能發(fā)熱生焰了。所以,初學太極拳的人,要在“柔”字上狠下功夫,決不能僵直!
柔的目的,就在化硬摧僵,僵去則剛生,硬去則剛發(fā),這就是“有心求柔,無心成剛”的道理。周身柔和了,也就輕靈園和了,習煉日久,自會趨于“剛柔相濟”了。
正
正就是端正。“身法正者,身格端正,無所偏倚”。這就是說,頭宜正直,虛虛領起,如以線牽引自然欲起。塌腰、泛臀、腰脊無凸凹彎曲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