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中的許多手上動作幅度很小,不甚美觀。比如其中的一些捋法、捌法等為后手纏腕、前手制肘,兩手距離要求一前臂寬,因而顯得動作不甚舒展。
很多習練者無視用法要求,本末倒置,一味追求演練的視覺效果,因而枉費功夫,令人惋惜。
三、松肩墜肘 中正安舒
初學者易出現的錯誤有兩個方面:
一是肩臂僵硬,欲起手先起肘;
二是肩斜身歪,哈腰低頭。
此兩方面毛病不僅易犯,而且很容易形成習慣,在習練之處如不嚴格規范,及時糾正,久之易成頑癥,再糾正困難很大,因此,教與學者皆不可輕視之。
初學太極,特別是業余練者,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全領會和掌握拳法要領,尤其是一些細節上的東西。
但是,作為動作基本要領,松肩墜肘、中正安舒,是必須從始至終進行嚴格要求和規范的,惟有此,方可少走彎路。
四、謹防“尖襠”穩定重心
業余四十二式太極拳習練者,多將練四十二式太極拳作為健身娛樂之手段,教與學者皆不甚嚴格,從而導致動作不規范,雖長期演練但進步緩慢。
經常見到習練陳式實用拳法數年者,仍明顯存有“尖襠”之病,重心不穩,毫無四十二式太極拳運動的柔美之感,更無走粘之妙。
四十二式太極拳實用拳法要求襠開要圓,忌“人字襠”。
對于襠部要求,洪公曾說:“四十二式太極拳與其它各式的根本區別在于下盤尾骨微向后翻,它的姿勢恰如我們端坐的樣子。襠部只要能開得圓,自然能塌得下,使重心降低,加強軀干的穩定。”
陳鑫也曾指出“尾骨長強穴微向后翻”,這樣的姿勢可使小腹下邊斜向里收。
一來氣自然沉于丹田,二來大腿根的兩條大筋放松,可加大軀干旋轉的角度,以保持重心的下降與隨遇平衡。
五、步型多變 轉換靈活
目前,社會上教授陳式實用拳法者,多注意上肢的運動變化,而疏于對下盤的要求,致使習練該拳法者多不明下盤規范,尤其步型無多少變化。
一路拳打下來,基本上都是處于正馬步狀態,導致步法僵硬不活、步型虛實轉換不靈,嚴重制約著運動水平的發揮與提高。
四十二式太極拳實用拳法的步型多變,共分六大類,即馬、虛、仆、弓、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