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42式太極拳的纏絲法
(一)順逆纏絲
42式太極拳拳的所以異于其它拳術的,不在于動作的緩慢,因為42式太極拳拳也有動作快的時候,也不在于手法用勁的柔和,因為42式太極拳拳也有手法用勁剛的一面,其不同特出的是一種運轉螺旋的纏絲勁。
大家都知道42式太極拳拳的動作是走弧線成圓形的,但是單純的弧線圓形是沒有螺旋的作用的,一定要在圓圈之中,蘊藏著一種好像螺絲似旋轉的勁道,才能稱之為纏絲勁。
纏絲勁是42式太極拳拳的精華,42式太極拳拳的能夠以小力勝大力,以慢勝快,全在于有了纏絲勁。纏絲勁是陳氏42式太極拳拳的一種獨特的練法,陳王廷的拳經總歌開首兩句︰“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就是指這個纏絲勁。
螺旋形的動作,由內往外轉而向前進的是順轉,由外往內轉而向后退的是逆轉,因之纏絲勁在基本上分為順逆纏絲。
在整套拳架中的每一手動作,都是由這順逆兩種纏絲勁,錯綜復雜地變化著;因為各手的動作動度不一和方位的不同,而分左纏、右纏;上纏、下纏;里纏、外纏;大纏、小纏;進纏、退纏等五對,這是根據陳鑫的分類。
纏絲勁的分類雖有多種,但除上述的順逆纏有關纏絲的實質外,其余的分類不過依照拳勢而形成,在方位大小上說起來有這些分類而已。
陳鑫說︰“打42式太極拳拳須明纏絲勁,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中氣就是平素練習拳架鍛煉出來的內勁,內勁發源于丹田,動則勁由丹田發,靜則勁歸入丹田。
由內而外的順纏,內勁隨著動作運轉纏繞到四梢(兩手尖與兩足尖),由外而內的逆纏,內勁又隨著動作循原路運轉纏繞而歸入丹田。順纏大部是蘊藏于掤勁之內,是屬于呼氣、發放;逆纏大部是蘊藏于手履勁之內,是屬于吸氣、蓄收。
42式太極拳拳于對敵時,搭到敵方能夠隨屈就伸,能夠避實就虛,微微轉動,隨化隨發,以及有一種絞來絞去的勁,拿住對方不能轉動,進不得進,退不得退,都是纏絲勁的妙用。
陳鑫說︰“耍拳纏絲勁作何用﹖蓋硬與人直接者則人易躲閃,易離去,惟以柔接之,則人易其柔軟而心不懼,心不懼故不躲閃,惟以其柔軟纏絲法接之,未粘住人身則已,如粘住人身,則人不能躲閃;躲則以手跟之,如漆膠粘硬物,物自不能躲閃,離則以纏法纏繞其肱,如蜘蛛以絲纏蠅,又如已上之螺絲,欲硬拔去不得。
故未粘住人之肱則已,如既粘住,則吾以纏絲法捻住其肉,當纏而繞之、沾之、連之、粘之、隨之,令其進不得進,進則前入坑坎;退不得退,退則恐我擊搏,故不敢硬離去。
此纏絲勁之在拳中為緊要妙訣也。”由此可知纏絲勁的奇妙,至于操練的方法,說起來很簡單,就是在每一動作中,除走弧線的圓形外,四肢和身體各部都像螺絲般地旋轉著,形成手圈、肘圈、肩圈、胸圈、腹圈、膝圈、胯圈、足圈等無數的圈;做起來是非常錯綜復雜,非筆墨所能盡述。
至纏絲內勁之運行,如陳鑫所舉懶插衣右手例︰“由心發起,過右乳,越中府(手太陰肺經穴,在乳上第三肋與四肋間。)踰青靈(手少陰心經穴,在肘上三寸許。)沖少海(手少陰心經穴,在肘后五分處。)經靈道(手少陰心經穴,在掌后一寸半處。)渡列缺(手太陰肺經穴,在腕側一寸半處。)至中冼?(手厥陰心胞絡經穴,在中指尖端。)少沖(手少陰心經穴,在小指內側。)少商(手太陰肺經穴,在大指端內側。)諸穴止。”是由內向外翻轉的順纏絲勁,上述經過各穴,亦不過說一大概,實際操練起來是視功夫的深淺,由粗而細一層深一層,所謂沿路纏綿,極其細致。
(二)手足纏勁
纏絲勁在基本實質上分為順纏和逆纏,手足的配合是一順的,就是右手順纏,則右足亦為順纏,如果手是逆纏,則下面的足亦是逆纏。
因之在全套拳架動作中,雖則纏絲勁變化復雜,但是手足的纏絲,總是一順一逆,或是雙順,或是雙逆,祇有此三種情形,但是此三種纏絲,在全套拳架中不斷地錯綜復雜變化著,絞來絞去的運轉,連貫地纏繞著。
右手與右足和左手與左足的纏絲必須要分別上下相順,不容相逆;如果發現了相逆,那勁道就別扭不順,這是檢查走架是否正確的好的方法和標準。
手足順逆纏絲勁的辨別,簡明的標準是,手心往外轉向上為順纏,手心往內轉向下為逆纏,這是手的順逆纏絲;膝蓋往外轉為順纏,膝蓋往內轉為逆纏,這是足的順逆纏絲。
走架時手足纏絲的運行,以運手為例如下︰由單鞭接演運手,假定面向南,右手從西收至右乳,順轉而上,復運到西轉一圈,右足收至左足邊。
左手即從東起,下轉半圈,收到左乳邊,不停,左手即由左乳上而順轉半圈至東方,是時左足向東開一步。
右手即再從西收回到右乳邊,下面右足隨右手自下轉半圈,收到左足邊;右手到西,左手即到左乳邊,左手運到東,右手即收到右乳邊;左足向東慢彎開步到東,右足即由下轉收到左足邊;如是左足向東開三步,右足隨之跟三步。
關于纏絲勁是雙順轉雙逆的纏絲,并且是左右、上下和略向里外的雙順雙逆纏絲,成一個立體圈。纏絲勁的運行,手是前半圈是由腋里邊向外斜纏到指,后半圈是由運出回來自外斜纏到腋下;足則前半圈由腿根內向外纏到趾,回來自外向里纏至腿根。
纏絲勁的運行,陳鑫在他的著作中是以經絡穴位來說明,可見對于人體經絡的暢通和氣血的流轉有很大的益處,可以達到增強體魄和強健體質的目的,至于技擊方面,可以提高纏繞粘隨,引進落空的技巧。
初學時對于纏絲的轉圈幅度要大,練習日久后轉圈可視功力逐漸收小,小至沒圈;所謂由大圈練至小圈,由小圈練到沒圈,所謂沒圈,仍有圈意。
是由極小的圈練到外形上看不出有圈,是只有圈的意思而沒有圈的形式,是由有形而歸于無?的境界,這種境界祇有下苦功經長時鍛煉纔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