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極拳中,有立如平準,活似車輪這一要求,那么對于這個要求究竟應該如何進行理解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對立如平準,活似車輪的具體內容做一個了解,同時也簡單的學習下它的練習方式,以便更好的通過太極拳進行學習。
練習太極拳,不論是走拳架還是打手,都應該做到“立如平準,活似車輪”。
什么是“平準”?過去的老一輩太極拳家有不同的解釋,大部分是把它解釋為“天平”,也就是“戥子”。
其實不然,“平準”這個詞是從《莊子·秋水》中來的。漢朝有一個調整物價的機構,叫“平準署”,主要是調整糧食的價格。“平準”這個詞的來源實際是從這里來的。
“平準”就是身體要時時刻刻處于平衡的狀態之中。這一點不管是對于太極拳的拳架套路演練,還是太極拳推手以及技擊都很重要。在太極拳中,我們不僅要在靜止的保持重心的穩定,還要能夠在運動的過程中,保持身體的平衡。
“活似車輪”則是說練習太極拳在三個地方要靈活,即腰要活,肩要活,腿要活。古代人見到的靈活的東西是車輪,所以用“活似車輪”來比喻身體的靈活。
后來,太極拳的老前輩們總結出了太極拳的三個圈——肩圈、腰圈、膝圈,認為人體就像個機器一樣,各個關節都要靈活,而主要的是這三個圈的運轉靈活。“立如平準”是指掌握重心,它是身體靈活的基礎;“活似車輪”是從靈活性來說的,是立如平準的目的。
“立如平準,活似車輪”這個身法要求是比較抽象的,后來提出了身法的具體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撐。”認為只有做到立身中正,才能做到“立如平準,活似車輪”。
怎么才能做到立身中正呢
大體說來,要做到“三豎四平”。
“三豎”
主要以中豎為主,就是頭頂百會穴到會陰穴一定要在一條直線上,這條線一定要要垂直,后腦和尾骨也要垂直。
兩個“側豎”是兩肩的肩井穴和兩腳的涌泉穴要垂直相對。由于太極拳是動態的,所以這兩條“側豎”并不是任何時候都能做到肩頭和涌泉穴都相合,只能是基本相合。
外三合是太極拳中的重要內容,一般會與內三合的內容一起進行學習。不過,因為這里我們要涉及的僅僅是身體的平衡,因而也就只提及外三合的內容。外三合即指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而做到這一點,就能夠做到三豎。
“四平”
是指眼要平,即練太極拳時,眼要平視,不能仰視,也不能俯視;肩要平,即兩個肩頭要平,不能一肩高,一肩低;胯要平,即兩個髖關節要平。有些拳式,比如“金雞獨立”,就容易肩不平、胯不平的現象。后還要心要平,就是心靜的意思,不能浮躁,不要緊張。
練習太極拳時,做到上述“三豎四平”,基本就能做到立身中正了。除此之外,還要動作適中,無過不及——這也是“中”的一個含義。除了中正外,打拳還要安舒,就是從容不迫,不緊張,還要做到“八面支撐”——就是從任何一個角度看,都是中正的。
“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撐”這是對練習太極拳的整體的要求,局部的要求則是“提頂吊襠,含胸拔背,裹襠護臀”。對“含胸拔背”的提法,有的老師認為是“含胸塌腰”。
太極拳早都是由各地的拳師口頭傳授的,所以,其用語和用詞是不一樣的,因此,是“塌腰”還是“豎腰”,不能僅僅從文字上去理解,要看他的具體練習方法。
從文字上理解,“塌腰”,就是松腰,腰一松,就塌下去了,有松沉的意思。這種認識并不一定對。腰一定要豎起來,豎起來,才能直,才能正。當然,在豎腰時,為了使腰不太僵硬,還要放松,這樣才能做到“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如果腰塌下去,彎曲了,怎么能做到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呢?
這只是從文字上理解,應該從具體練習方法上認識這個問題,要看他在練拳時的要領對不對。
從養生角度看,腰不豎起來,對健身也是不利的。古人講要“威襟正坐”,要“坐如鐘”,都是要求腰要豎直,不能彎塌。所以,無論練習太極拳還是健身養生,都要求豎腰。
另外,“含胸”有一些錯誤的認識。所謂“含胸”是相對于挺胸而言的。過去北方的武術拳種大都是挺胸練習,小腹向里收,姿態就像戰士的立正,比較挺拔好看。
但是,這和太極拳的身法要求不同。太極拳講究氣向下沉,不講究氣向上走,比較含蓄。所以,根據當時北方武術的身姿要求提出了“含胸”。
含胸拔背其實是相互聯系的一個概念,在實際的練習中,這兩點必須同時去完成。如果不能做到的話,就不僅會影響你的太極拳練習過程,也會影響到你的身體健康了,所以一定要重視對于含胸拔背的學習與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