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學習應該是循序漸進的,但是對于太極拳的境界劃分卻有不同的標準。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其中一種將太極拳境界分為三種進行學習的方法,以便大家更好的結合太極拳進行太極拳的學習。
合度
合度,就是合于法度。在恭敬、虛靜狀態下,身體各部位在靜態和動態技法中的方圓規矩就是“法度”,使之到位便是“合”。
合度先要“敬”及“虛靜”
敬
敬不僅是太極拳學習中一個重要的原則,更是所有的武術練習中需要遵循的原則。只有敬,我們才能虔誠的進行楊式太極拳的學習,才能幫助自己更好的掌握楊式太極拳的要領,也只有敬,我們真正的進入太極拳的境界之中,去體會其中的奧妙。
虛靜
太極拳形神兼備,性命雙修,是在一種澄靜的狀態下完成的。入靜,是練太極拳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一個重要的練功方法。靜由心靜到體靜,是一個自我修養和提煉心性的過程。
心靜,太極拳以靜制動,首先要制自己的心動。道家說以虛靜為本,“內察一心,了然明靜”。靜就是收心,就是一念不起,做到無視無聽,無思無想,無欲無念,使自己的思想意識真正處于一種物我兩忘,達到“致虛極,守靜駕”的境界。
太極拳真正的靜,是體靜心閑,至虛中生神,至虛中生氣。我們練拳應心平氣和,沉淀雜念,凝神調息,勿助勿忘,持平守中。祖師張三豐對“持平守中”是這樣解釋的,他說,心平‘平’字妙。心不起波之謂平,心執其中之謂平。心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這就是靜定。
虛靜對于拳術來說,就是始終要保持“松靜”,讓大腦中樞神經“靜”下來,然后放松周身肌肉、關節,做到心靜體松,“用意不用力”。在虛靜的狀態下,不是一片空茫,而是專心致志,用心打拳,從而體察拳術攻防之道的奧妙,洞悉這門體現天地自然法則的學問,終達到舍己從人、唯道適從、應感而發、階及神明。
如果我們每臨上場打拳,能夠平心靜氣,畢恭畢敬,能敬能靜,自葆虛靈,以虛靈之心,養剛中之氣。但憑得周身空靈,一縷中氣隨勢揚,那么可以這樣說,我們開始踏入了楊式太極拳的殿堂。
合度的具體要求
骨節舒、腱柔韌、肌調諧、膚寬敏、步諳虛實、置身穩、舉措當、作止輕利、使力剛捷。統言之為外形和順。
嚴格按照楊式太被拳的要領操作即可外形和順。其中:方位面南(合天象,順磁性)、提起精神(全身意在精神)、虛靈頂勁(后頸貼衣領,頂勁要虛靈)舌頂上腭(連通任督,潤胃養人)、氣沉丹田(細長靜慢,下盤穩健)、含胸拔背(先松胸而后拔背)、松肩墜肘(手臂放長,保護兩肋)、松腰實腹(動為車軸,松、沉、豎)、圓襠落胯(用沉勁帶動全身旋轉)、塌腕坐腕(虛實轉換,手則陰陽)、手與肩平、胯與膝平(立身平正,架勢工整)、尻道上提(提肛斂臀,與百會上下呼應)、尾閭中正(螺旋裝,中定之關)、內外相合(形正氣順,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等十五個方面都是很關鍵的。
在含胸拔背上,通過經年練習,我認為首先是含胸,胸部肌肉放松,從膻中穴(人身氣海)開胸順氣,使陰氣沿任脈(人身之陰脈)下降,沉于丹田。而后拔背,使丹田之氣徐徐通過會陰沿督脈(人身之陽脈)上升使氣貼于脊,力發于背。含胸拔背之間有一個瞬間的時間差,使內氣有充足的時間潛轉降升。通過松拔往復不斷地動作,才能產生源源不斷的內氣,完成太極拳純任自然的綿綿不斷的氣象。在中醫經絡學說上叫做順用陰陽,實現“陰陽變換”。
精妙
習練太極拳的第二種境界是“精妙”。形與氣均能相合相順,內機與外肌弛張相得,臟腑經絡之間遂暢無滯,是為精妙。
舉“通三關”為例
太極拳將人體喻作一個小太極。運用太極內丹修煉的原理,圍繞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氣沉丹田達到氣通三關,即要求內氣通過尾閭關、夾脊關和玉枕關,它包括整個脊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氣通三關的路線是:膻中→丹田→尾閭→夾脊→玉枕→泥丸)這是鍛煉任脈(會陰~承漿)、督脈(長強~水溝)、帶脈(環腰一周)、沖脈(橫骨~幽門)的重要方法。古代稱打通小九天,可以起到調整陰陽、調和氣血、開通閉塞的作用。此時全身主要的穴道均已打通,丹田氣可隨意識行走全身,這就是內功的高境界。
這一段中醫經絡學說對常人來說確實很難,有玄化和無可為之嫌,讓人望而卻步。但是,無論是站樁、打坐,還是氣功、太極,其內功終以實現“通三關”為標志。對此,我們不可妄求,更不能著意追求,好是道法自然,從自然中以無為而為之,以不求而得之。
我在實踐中體會到在練拳時以心行氣的這個“心”,即意識,好貫注在七個主要玄關部位,即百會(虛靈頂勁)膻中(含胸拔背)、關元(氣沉丹田)、會陰(尾閭中正)、勞宮(分左右,虛含氣球按推)、涌泉(分左右,兩足抓地)、命門(松腰頂腰),認真做好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氣沉丹田,如此自然做下去,有事半功倍之效果,久而久之,全身就有舒服融和的感覺。
這樣精妙的境界是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持久地堅定地習練中得來的。
不強用力,以心行氣。用意不用力,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先意動而后形動,意到氣到,氣到勁到。
步如貓行,上下相隨。步則左右,兩腿宜分虛實。虛非全然無力,氣勢要有騰挪。實非全然占煞,精神貴在貫注。起落猶似貓行,使實步沉穩,虛步輕靈。
呼吸自然,一線串成。以心行氣,深長自然;動作連貫,形成整體。
變換在腰,氣行四肢。身則高下,不偏不倚,腰脊帶動,圓轉自如,氣走井穴,勁貫四梢。
“腰脊為第一之主宰”,太極拳所謂“腰”,是指包括人體軀干肋下胯上的部位,腎俞、命門、氣海這些統攝精氣,決定性命的要穴都在這里。所以,“松腰”、“轉兩跨”、“頂命門”,使人體脊椎的S形曲線在自然狀態下得到適當的彈性開合,能使腎壯。所以拳論強調“命意源頭在腰隙”。
分清虛實,圓轉如意
虛實乃太極拳第一要義
要“半”不要“偏”(重心不超過兩腿中間三分之一的范圍,虛腿與實腿負全身重量約三七開);要“沉”不要“重”,能沉方能穩;要“輕”不要“浮”,身體在方圓之內要輕靈而有著落。每舉手投足則前后相寓,上下相寓,左右相寓。
手眼相隨,含而不露
眼觀八方,莊嚴而靈動,威武而不呆滯,做到神不外馳,意不外露,不到攻防的瞬間,目光決不外泄。忌惺忪無光,忌精光怒目。
上下對拉,八面支撐
軀干松拔,兩臂松拔,兩腿松拔,前行凸命門,后坐腳掌撐,小腿垂直立木,后腿曲蓄蹬勁。松拔對拉貫穿于全過程。
勁如抽絲,柔中求剛
抽絲勁和松沉勁是習練楊式太極拳追求的勁力。抽絲勁在于身體轉動中的運化和平行的如抽絲般的吸引力,它的形成是意識和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在練習時,要求身體沉穩、肢體柔軟、意念深長、動作連貫,使力量綿綿不絕。平穩過渡無起伏,內意均勻有節奏。
圓融
人身大之賓主,乃指“內氣”為主宰,“外形”為賓輔。內氣與外形匹配,合一而用,猶如賓主相交相和,瞬息之間不可離異。我們在日積月累中“布形候氣,與神俱往”,滴水穿石,點石成金,做到“合度”而“精妙”,進而“忘氣”“意適”“心定”“神虛”,可謂達于圓融矣。圓融是習練太極拳的高層次境界。
忘氣
練氣化神,“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
意適
“意氣君來骨肉臣”,“屈伸開合聽自由”。
心定
“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內固精神,外示安逸”,神定氣閑。
神虛
神是人生命活動的總的表現,練神還虛,練虛合道,使“身體劉在水中行,如臨深淵履薄冰,精神合注神內斂,妙趣環生味無窮”。此乃虛靜而神凝之境界。形與意,從有而歸之于無。雖動猶靜,輕靈之極,意、氣、力自然結合,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很多人練習了很久的太極拳,仍然處于合度的境界之中。不過進入了合度的境界,就證明你的太極拳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水準,能夠在練習中感受到太極拳的奧妙,同時也能獲得太極拳健身養生的功效。
對于這三種境界的學習,需要我們能夠按部就班的進行學習,同時還要保持謙虛的心態,持之以恒的進行學習與練習。對于楊式太極拳的練習者來說,可以結合這三個境界的要求,安排自己的學習,明確自己的練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