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中的勁是一個需要長期練習,不斷思考,同時還要接受先輩的經驗的要領。那么楊式太極拳中的發勁與吐勁應該如何練習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楊式太極拳中的發勁與吐勁,幫助我們更好的通過太極拳的食譜進行太極拳的學習。
楊式太極拳發勁練習
勁分為明勁與暗勁,明勁形與外,暗勁形與內。太極拳的勁指的是暗勁(亦稱內勁)。發勁時要內外合一,周身一氣,將全身的力量發到出擊點上,從而達到后發制人、克敵制勝的目的。楊式太極拳不僅拳、肘、肩、腳、膝、梢節和主要關節能發勁,而且周身各個部位都能發勁。
古拳譜中說:“全身無處不彈簧。”如太極拳中的、捋、擠、按、采、列、肘、靠等八門勁中的勁,在發勁時肘、肩、膝、胯等主要關節都處于適度的放松、彎曲狀態之中,因而全身上下蘊藏著彈性。這種彈性在與對方相粘著點上就好比安上一只適度的彈簧,當對方向我進勁時,該彈簧便會被壓而縮短并由此而產生外彈力;當對方來勁變小或后撤時,該彈簧又會隨著壓力的減退而項彈出去,并因此而減弱了外彈力。同理胸部、胯部均可產生反彈力。這就是太極拳的彈簧勁,也是周身各個部位都能發勁的道理。
很多人會覺得發勁的種類很多,這是因為他們只看到了發勁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其中的實質。對于太極拳的發勁而言,只能分為尺勁與寸勁。另外,對于初學者而言,只能發出尺勁,只有經過長期的練習,才能夠學會如何發出寸勁。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下尺勁與寸勁吧。
尺勁
以后腳向前蹬為主要動力,節節貫串,由下而上,順勢涌出。如與人交手發勁時,勁即起于腳主宰于腰形手達于梢,做到跟節起,中節隨,梢節追,重心先偏后腿。發勁時右腿弓,左肢蹬,重心快速前移產生慣性,催動右手向前發勁。只有意識指揮,內氣貫通,才能在發勁的一瞬間匯聚全身的力量發到出擊點上。尺勁由于力的作用時間長,能將對方擲出很遠。這在形式上與擲出石頭、瓦片不同,但用力的方法很相似。優點是不會使對方受內傷。對功夫不深、腰胯不活的初學者可多用尺勁。
寸勁
快速的彈力,與壓縮之彈簧忽然彈出原理相同。它是在與人交手發勁時在較短距離內一瞬間將全身力量發到出擊點上。由于時間短、速度快、內勁整,產生出極大的壓力與震撼力,能入里透內,使對方造成內傷。因此,寸勁以不輕易發為宜。高手發勁時考慮到對方的耐受程度而不想超過份量,但一般較難做到,需要快節奏的運動。
另外對于發勁而言,還需要注意發勁的時機與部位。要學會根據具體的情況變化,順水推舟,將自己的勁在合適的時間發在正確的位置之上。太極拳的發勁,也不是掌握理論就能夠了解的,它需要你在實踐中揣摩體會,后融會貫通自然就能夠掌握了。
楊式太極拳吐勁
一是沉轉走化
這里的沉,指的是三重意思。一是沉肩墜肘。要兩手成為彎曲的兩張弓,在自身使用力量小的情況,利用生理曲形成大的張力,格擋敵人的攻擊。人有擔心如此手上無力,還能擋住敵人,不過不要怕。當你的手沉肩墜肘,呈自然彎曲的情況下,對方想抬起你的手,或把你的手按向你自已的胸前是非常困難的,就算你一點勁都沒用,對手都感覺到你的手非常重,非常有力。不信你可以和別人試試。二是身體重心下沉。重心下沉可以使對手的勁放空,引導對手撥根,同時讓自已站的更穩。三是肩珠和肘珠(可參考九曲珠理論)向外、向下運動,以開勁的方式引長對手的勁路。對手的勁一旦被引長,就容易重心失衡,或亮出空檔。注意,我現在說的全部是沉,但只是沉,還是不夠,如果只是沉著保持不動的話,就會和對手形成抗勁,那就不是打太極了。因此,第二個字的“轉”的作用就出來了,在沉的基礎上轉身、轉手、轉腳,把敵人的力量全部轉到地下,化解身上的壓力。用張老頭同志的話來說,就是“逢力必沉,逢沉必轉”。一沉一轉加起來的效果,就稱為“走”,意思就是讓對手的力量在自已身上走掉,是為沉轉走化。在走化的過程中,兩腳要隨身體重心的變化虛實過渡。否則,手上手勁走化到腰以后,兩腳不能虛實過渡,也無法達到走化的目的。
二是回身引帶
楊式太極以走化為開,既然走化為開勁,身形上也必須張開。在手上通過棚、捋二勁走化對手勁力的同時,腳也必須悄悄伸出。伸到什么位置?必須伸到對手的重心之下。這樣一來,不只是勁路上為開,身形同樣是張開的。
為什么要悄悄的出腳,一是為隱藏自已的勁路,不讓對手發現我方即將發擊。二是保持自已運勁的穩定,協助手、肩、腰等部位以抽絲勁引化對手的力量。有些朋友也許認為在這種情況下,要悄悄出腳也許很難。其實,你只要體會到楊式書譜上說所的邁步如貓行,要做到這一點面非常容易。
剛才說的全是腳上的動作,那么手上呢?手上就是兩個字,引帶。在引帶的過程中,八種太極勁法都可以用到。我的老師張老頭喜歡用棚、捋兩勁。他先用棚向上引偏對手的勁力(他把這稱為挑動四兩撥千斤。注意,這里用的是“撥”字。只要能夠做到沉轉走化,就可以輕易撥偏對方的力量。)然后,他變棚為捋,將對方的力量引帶的向他身后進發,使對手使去重心或處于背勢。
想想看,兩手(也可以是一手)向上,向后引化對方的勁路,一腳卻悄然伸到對方重心之下,會形成什么樣的身形。對了,多數情況下是側身。看起來就象回轉身體一下,故名回身引帶。
這個要素是比較重要,直接關系你的后續動作。成功的完成這個要素,可以使你接下來以合勢發勁達到很好的效果,讓你能夠引導對方而不是對方控制你。正因為這個原因,需要我們重視太極拳的要領,將動作圓滿的做出來。
三是凌空壁立
凌空壁立是發勁的前奏,也是能否順利發出猛烈太極拳整勁的關鍵,不能做到凌空壁立,就無法發出太極整勁。凌空壁立要從對敵和對已兩個層面理解。
對敵方面,在通過回身引帶,使對手失去重心或處于背勢后,開勢(或開勁)也就走到了盡頭,現在需要的就是合勁出擊(或合勢打勁)。具體說來,就是襠勁前追,快速向敵方運動,使身形向敵方快速逼近。要逼近到什么程度呢,一般來說,自已靠敵人方近的一側,肩部離敵人的肩敵不到30CM(如果要使用靠勁,側肩部離敵身體必須逼近到不足10CM的地方),手掌或拳頭離敵身體不到10CM,如同自已的身體是塊墻壁,擋在敵方身前,使敵方失所有的著力點,如同靠在絕壁上一般。同時,快速近逼的身形可以產生很強的氣勢,使敵方不由自主產生后退的想法,也可以速度加劇對方的背勢。也許有人要問:要快到什么程度才行?我的回答是,你能有多快,就要有多快,越快越好!但整個過程必須是以手領勁(兩種領勁方式,一是中指根領勁,二是用掌凹陷外領勁。兩種方式都可以,看你個人的習慣),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松腰,以腰腿運化,帶動身體極速前逼,盡量做到用意不用力,否則到后關頭就會出現發勁不暢的問題。就像鄭多燕減肥舞一樣,需要用毅力去練習,才能達到一定的效果。
對已方面,意想自已的后方就是萬丈深淵,掉下絕對去有死無生,而對面的敵人則是絕壁,只有用身體靠上絕壁才能有一線生機。因此,必須放下一切雜念,感覺整個身體都是透空狀態,除手、肘、肩、腰等部位除了做到沉肩、墜肘、坐腕、含胸、松腰以外,沒有一絲多余的力氣(張老頭的說法是一羽不能落,一蠅不能加)。以后腿蹬地,襠勁前追,襠部內裹(注意,此時不時把襠開撐圓,而是把襠裹圓,撐的力向外,裹的力向內),形成身形和勁力內合,帶動身體前沖,同時身體前沖勁作用于肩,使肩部擺動,以肩部的動作帶運肘部和手部的動作。此時有個要領,就是即將作用打擊手而發勁的那支手,其肘只能肩的帶動下作向下、向后或后前的小輻度運動(用張老頭的話來說,就是肘定位,肩傳送,肘定位后,手才能集中全身的勁力發勁),以此催動手部向前、向上快速運動。記得,在這個過程里你的身體是透空的,不要發出一點力量,要把所有力量放在后一個,也是關鍵的環節使用。
四是撞擊吐勁
楊式太極有拳打一寸之說,其實這話已經說明了楊式太極吐勁的距離,也就是10CM右左。也就是,在靠近對手身體的后10CM吐勁,楊式太極吐勁時手伸出的距離也就是10CM左右。但這個勁如何吐法,許多人卻還知道。
前面我們說了凌空壁立,實際上凌空壁立快速移動的過程,就是蓄勁的過程,當打擊手移動到敵手身前10CM的距離時(也可以更近一些),就到了該吐勁的時候了。吐勁時,肩部起了極為關鍵的作用,你可以象想你的手掌或拳是一根釘子,而你的肩部是一把錘子,把進步、裹襠的產生的力量通過松腰猛然轉移到肩部,使肩部產發猛烈擺動(也可以說成是抖動),在松沉的基礎上瞬間猛然發出極強的撞擊力。這個勁力就是靠勁。可以用這個勁力直接打人,也可以用這個勁力轉化或增強其它勁力。可以說,在吐明勁時,楊式太極的其他勁力都離不開肩部靠勁的支持,在肩沖不同方向沖擊力的作用下,通過肘與手的作用,可以催生其他的七種太極勁路吐出明勁。
肩部在松沉的基礎上猛然發出向前的撞擊力后,你可以把手想象成釘子,而肘部則是釘子的定位支架,然后“轟”的一聲,身體產生的力量通過肩部和透空的肘部,直接作用到手上,將手這個釘子釘到敵人的身體里面。此時在外形上,就是身體猛然一緊,然后根據身體產生的撞擊力量就運動方位的不同,變成八種太極勁作用到敵人身上,用張老頭同志的話來說,就是“冷、暴、脆、彈,打完就收”。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沉轉走化和回身引帶做的到位,凌空壁立成功架空對手的話,對手多數情況下對手都會被你發放出去。如果你沒有沉轉走化和回身引帶,對手也會結結實實被你打上一下。被這種勁力直接打到是非常疼痛的,如果你腰、腿、肩本來就有力量,如此發勁,足以將與你身材樣同的人打坐到地方站不起來,不信你可以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