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刮痧是一種常見的醫療方法,它不僅可以治療頭痛還可以治療身上的疼痛問題,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來誰用呢,該刮什么地方呢?下面我們就來聽聽專家的講解。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副院長楊金生教授來繼續為大家講解刮痧的好處。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刮痧療效
刮痧是根據中醫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遵循"急則治其標"的原則,運用手法強刺激經絡,使局部皮膚發紅充血,從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熱解表、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刮痧施術于皮部對機體的作用大至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預防保健作用,二是治療作用。
刮痧療法的預防保健作用又包括健康保健預防與疾病防變兩類。刮痧療法作用部位是體表皮膚,皮膚是機體暴露于外的表淺部分,直接接觸外界,且對外界氣候等變化起適應與防衛作用。皮膚所以具有這些功能,主要依靠機體內衛氣的作用。衛氣出于上焦,由肺氣推送,先循行于皮膚之中,衛氣調和,則‘‘皮膚調柔,腠理致密”(《靈樞·本臟》)。健康人常做刮痧(如取背俞穴、足三里穴等)可增強衛氣,衛氣強則護表能力強,外邪不易侵表,機體自可安康。若外邪侵表,出現惡寒、發熱、鼻塞、流涕等表證,及時刮痧(如取肺俞、中府等)可將表邪及時祛除,以免表邪不祛,蔓延進入五臟六腑而生大病。
刮痧的好處活血祛瘀
刮痧可調節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使組織間壓力得到調節,以促進刮拭組織周圍的血液循環。增加組織流量,從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調整陰陽
刮痧對內臟功能有明顯的調整陰陽平衡的作用,如腸蠕動亢進者,在腹部和背部等處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進者受到抑制而恢復正常。反之,腸蠕動功能減退者,則可促進其蠕動恢復正常。這說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調整臟腑功能,使臟腑陰陽得到平衡。
舒筋通絡
肌肉附著點和筋膜、韌帶、關節囊等受損傷的軟組織,可發出疼痛信號,通過神經的反射
作用,使有關組織處于警覺狀態,肌肉的收縮、緊張直到痙攣便是這一警覺狀態的反映,其目的是為了減少肢體活動,從而減輕疼痛,這是人體自然的保護反應。此時,若不及時治療,或是治療不徹底,損傷組織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粘連、纖維化或疤痕化,以致不斷地發出有害的沖動,加重疼痛、壓痛和肌肉收縮緊張,繼而又可在周圍組織引起繼發性疼痛病灶,形成新陳代謝障礙,進一步加重“不通則痛”的病理變化。
臨床經驗得知,凡有疼痛則肌肉必緊張;凡有肌緊張又勢必疼痛。它們常互為因果關系,刮痧治療中我們看到,消除了疼痛病灶,肌緊張也就消除;如果使緊張的肌肉得以松弛,則疼痛和壓迫癥狀也可以明顯減輕或消失,同時有利于病灶修復。
刮痧是消除疼痛和肌肉緊張、痙攣的有效方法,主要機理有:
(1)是加強局部循環,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
(2)是在用刮痧板為工具配用多種手法直接刺激作用下,提高了局部組織的痛閾
(3)是緊張或痙經脈與十二皮部的關系:“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十二皮部的劃分是以十二經循行分布為依據的,即十二經脈都各有分支之絡,這些絡脈浮行于體表,有各自的分布區域,因為經脈有十二,所以皮部也分為十二,手足六經相合則稱為六經皮部。
經脈的分支為絡脈,皮部又可說是絡脈的分區,故《素問·皮部論》又說:“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皮部之經絡的關系對診斷、治療疾病有重要意義。《素問·皮部論》:“皮者脈之部也,邪客于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客于絡脈,絡脈滿則注于經脈,經脈滿則舍于府藏也。”指出病邪由外入內,經皮呻絡呻經呻腑攣的肌肉通過用刮痧板為工具配用多種手法作用下得以舒展,從而解除其緊張痙攣,以消除疼痛。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中央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楊金生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中醫科學院學位委員會(針灸學科)副主任委員。
兼任中華醫學會醫史學分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心病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針灸學會砭石與刮痧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人體健康科技促進會肝病防治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保健協會中醫藥保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金龍康而福刮痧拔罐健康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光明中醫》編委會副主任委員和《健康中國》編委會委員等職,曾在聯邦德國、馬來西亞、俄羅斯、烏克蘭等國進行學術交流和臨床醫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