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黃
1、寒濕阻遏
治法:健脾和胃,溫化寒濕。
方藥:茵陳術附湯加味。方中茵陳除濕利膽退黃,由于陰黃屬寒濕凝滯,故用以附子、干姜辛溫之品,溫中散寒,而化寒濕,佐以白術、甘草甘溫健脾,酌加茯苓、澤瀉淡滲利濕,以增強其除濕之功。
2、肝郁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疏肝退黃。
方藥:鱉甲煎丸加減。方中以鱉甲軟堅散結通絡為主藥,用大黃、zhe蟲、桃仁等破血化瘀,疏通肝經絡脈之瘀滯,用厚樸、柴胡、蜣螂等行氣開郁,調達肝氣之郁結,瞿麥、石葦等利水除濕,干姜、黃芩協調陰陽,人參、阿膠等益氣養血。其余諸藥,或入血分以化瘀,或入氣分以解郁,或助正氣之虛,或攻邪氣之實,共成攻補兼施,寒溫并用,調氣活血,諸法兼備之方,因肝郁血瘀常為虛寒、寒熱錯雜之證,故本方較為適合。如脘腹脹痛,納呆神倦,食少便溏,脈細弱者,為肝郁脾虛之證,當以調理脾為主,而兼調肝,用六君子湯加當歸、芍藥等。
3、脾虛血虧
治法:健脾溫中,補養氣血。
方藥:小建中湯加味。方中桂枝配姜棗辛甘合而生陽,芍藥配甘草酸甘化陰,飴糖緩中健脾。是方使陰陽既濟,中氣自主,脾胃健旺,氣血滋生,黃疸即消退。若偏于氣虛者加黃芪、黨參,偏于血虛者加當歸、地黃,陽虛而寒者,桂枝改用肉桂。
急黃
1、熱毒熾盛
治法:清熱解毒,泄火退黃。
方藥:茵陳蒿湯、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加減。方中用茵陳蒿湯清熱利濕退黃,黃芩清上焦之火,黃連清中焦之火,黃柏清下焦之火,梔子清三焦之火,大黃蕩滌腸胃之瘀熱,以助退黃之力。配五味消毒飲以清熱解毒。三方合用有直泄三焦燎原之火,蕩滌血分蘊蓄之熱毒。對熱毒熾盛,確有頓挫之功。
若熱深毒重,氣血兩燔,證見大熱煩躁,皮膚發斑,齒齦出血,可用清瘟敗毒飲,清熱解毒、涼血救陰。
2、熱毒內陷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救陰。
方藥:犀角散加味。方中犀角是清熱涼血之要藥,配以黃連、梔子、升麻則清熱解毒之力更大,取茵陳清熱利濕退黃。加生地、玄參、石斛、丹皮清熱解毒,養陰涼血。共清營分鴟張之熱毒,救心肝耗的之陰血的功效。
如熱毒動血,迫血妄行,而見吐衄發斑者則用犀角地黃湯清熱解毒,涼血化瘀治療。
急黃發病急驟,傳變迅速,病死率高,必須及時搶救治療,故按病勢發展過程,分為熱毒熾盛及熱毒內陷兩個證候加以介紹:
熱毒熾盛:屬于邪實而正氣尚存,元氣未脫,邪毒尚未深陷,清竅蒙而未閉,故應以祛邪解毒為主,用苦寒直折、泄火解毒的方法,必須中病即撤,不可多投。同時現其脈證,酌情取舍,必要時加用涼血養陰之品,以防耗血傷陰之弊。
熱毒內陷:為病勢繼續發展,疫熱火毒,內攻心肝,迅速耗傷氣陰,而呈現神昏譫語、正虛邪實錯綜復雜的怔候。在臨床上又有痰熱互結與痰濕蘊滯之辨。前者予以安宮牛黃丸、紫雪丹之類,清熱解毒,開竅鎮驚;后者用至寶丹、猴棗散之類,芳香開竅,清心滌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