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壓力大、應酬多,經常熬夜、吸煙、喝酒。這些不良的作息習慣都會嚴重影響到我們的肝臟,而肝臟是我們人體的一個重要排泄器官,它可以幫助我們調節血液,還可以指揮新陳代謝,保障人體氣血流暢。因此建議大家一定要保護好我們的肝臟。那么,大家知道中醫是怎么養肝的嗎?這五個養肝要穴您都知道嗎?
中醫中這樣認為,按摩相關的一些穴位,可以起到一個滋陰補血、養肝補肝的作用。按摩養肝,我們必須要知道這5個養肝要穴。
1.大敦穴
大敦穴位于大腳趾內側的趾甲縫旁邊。“敦”是厚的意思,“大敦”就是特別厚。大敦穴又是一個井穴,“井”是源頭的意思。在腳拇趾趾甲邊際靠第二趾之外有“大敦”穴。大敦穴取穴時,可采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側)甲根邊緣約二毫米處。“大敦穴”可以按摩,也可以艾炙,能達到清肝明目之功效,可使您頭腦清晰,神清氣爽。
2.太沖穴
太沖穴位于足背側,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太沖穴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肝經的原穴,大約相當于儲存肝經元氣的倉庫,按摩刺激太沖穴,能很好地調動肝經的元氣,使肝臟功能正常。
3.行間穴
“行間穴”的位置是大腳趾與二腳趾的縫隙之間,它屬于一個火穴。肝屬木,木生火。所以如果您的肝火太過足的話,不妨按摩一下“行間穴”這個瀉火的穴位。只要多揉,就可以散火了。
4.肝俞穴
肝俞穴位于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是肝的背俞穴,是肝的元氣在身體背部匯聚而成的“水潭”,肝俞是養肝不可缺少的養生要穴。肝俞與太沖搭配,在中醫里屬于“俞原配穴”法,能夠補肝陰,養肝柔肝。它的取法是俯臥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縮(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5.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也就是說在腳的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雙測對稱,也就是兩個。這個養生要穴是腎的原穴,是儲存腎臟元氣的倉庫。肝屬木,腎屬水,樹木需要水的澆灌才能健康成長,所以養肝必須要滋陰。用太溪調動腎臟的功能,能夠更好地“滋水涵木”。
中醫5大護肝方法
肝臟對人體的作用很大,人體主要是靠肝臟來代謝的肝臟的主要功能,是分泌膽汁、儲藏動物淀粉,調節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新陳代謝等。還有解毒、造血和凝血作用。肝臟還是人體內大的解毒器官,體內產生的毒物、廢物,吃進去的毒物、有損肝臟的藥物等等也必須依靠肝臟解毒。需要注意的是,肝臟是一個脆弱的器官,如保護不好便可致病。病毒侵入肝臟后,肝臟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肝細胞變性腫脹,肝臟內出血,炎性細胞浸潤,導致肝臟腫大,正常功能衰退。大部分肝病可治愈,但少數遷延不愈,變成慢性肝炎
第一,中醫講究情志養生
中醫中的五臟分別對應五種不同的情緒:怒、喜、思、悲、恐。其中,肝臟對應的是“怒”。正所謂“怒傷肝”,為此建議大家平時要注意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若長期抑郁或者發怒會很容易導致肝臟氣血失調的。這樣會導致肝的疏泄作用。為此,如果大家情緒不好,不妨找到一個合理的途徑去宣泄,如找朋友聊聊天、跑跑步,切記不要憋著,會傷肝。
第二,中醫養生特別強調作息有律、起居有常
中醫的子午流注中講到:肝膽在晚上11點至凌晨3點興盛,各個臟腑的血液都經過肝,此刻肝臟的解毒作用也達到了高峰。因此,人在此時也應順應自然,保證充足的休息。此外,中醫認為“人臥則血歸肝。”因此,養肝的佳方式就是好好休息。平時工作避免過度勞累,及時休息補充體能,也讓肝臟能發揮其調節氣血的作用,以消除疲勞的感覺。第三,中醫可以通過食補護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