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家李堯臣
李堯臣(1876~1973年),河北冀縣人。
幼年曾拜師學太極拳,14歲到北京謀生,4年后進入會友鏢局。當時北京有八大鏢局,以會友歷史久,聲譽。入鏢局后即拜三皇炮錘外,又學十八般兵器,及水上、車上、馬上功夫,同時還練躥房越脊、飛檐走壁和飛鏢暗器等功。
充滿風險的走鏢生活,使他的功夫日益全面、精湛。因此,當時京劇武生宗匠楊小樓為演《安天會》(即《鬧天宮》),曾向他請教猴拳;京劇旦角大師梅蘭芳為演《霸王別姬》,亦向他學劍術。
李堯臣在會友鏢局前后計27年。1921年,經營了300年的會友鏢局解散了。堯臣便在天橋水沁亭開設“武術茶社”,繼續倡導武術。
武術名家李堯臣生于一八七六年,病逝于一九七三年,活了差不多整整一個世紀。他在清朝的北京會友鏢局里走過鏢,在慈禧太后面前表演過八仙慶壽劍;他教過京劇武生大師楊小樓演《安天會》(即《鬧天宮》)中的猴拳動作,教過京劇旦角大師梅蘭芳《霸王別姬》中的舞劍手法;他開過鼎盛一時的“武術茶社”,也主持過名聲赫赫的“北京精武體育研究會”;他在擂臺上擊敗過日本拳師;解放后,他在懷仁堂為毛主席和中央首長作過精彩的武術表演……他經過了前清、北洋、民國、日偽等各個時期,閱盡滄桑,有著不平凡的經歷。
李堯臣是河北冀縣李家莊人。幼年正值清朝末年,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社會動蕩不安。當時他家鄉習武風氣很盛,這一則是為了保衛家鄉,二則是為了防身,一般人見面,總是操著濃重的鄉音問:“你熬過兩燈油么?”因為那時各村都有拳場,農閑時在場子里練,農忙時就在油燈下練。熬過兩燈油就說明你下過功夫。李堯臣也熬過兩燈油,學的是太祖拳,在家鄉算是功夫不錯的了。
光緒十六年,李堯臣剛十四歲,就背井離鄉跑到北京謀生,先是在荷包行學徒,四年后經人介紹,進了會友鏢局。 那時,清王朝腐敗,社會動蕩,交通郵政又不發達,因此客商外出,往往要找會武術的人保護。起先,會武術的人往往住在客店里,等候客人雇用。雇好后,就推著一輛小車子上路,一天要走八十里,這是保鏢的源起。后來買賣越作越發達,就自己立字號,備車馬,聽候客商雇用,這就是鏢局。在清代,鏢局十分發達。行人旅客,官員上任、卸任,地方官運送餉銀和各種款項,商人運送貨物等等,都要委托鏢局派鏢客沿途保護;商人、百姓往各地匯款也多由鏢局代送;一些大宅門、大商號也都要找鏢局看家護院。
清朝末年北京城有八個大鏢局,會友鏢局是經營時間久、信譽高、規模大的一個。它開設在前門糧食店南頭路西,南京、上海、西安、天津等地都有分號,甚至在李堯臣的家鄉絹子鎮上,都設有會友鏢局的掌柜。鏢局的規矩和一般商號不同,都是師徒關系。當時,會友鏢局共有師徒一千多人。鏢局的人全憑一身功夫吃飯。李堯臣的師父宋彩臣,師叔魯玉璞,以及王芝亭、王福泉、胡學斌等,都是會友鏢局中武藝超群、震響當時的鏢師。 李堯臣的長輩與會友鏢局素有來往,會友鏢局練的拳術叫三皇炮錘。三皇炮錘的第四代傳人宋邁倫,江湖人稱“神拳宋老邁”的就是冀縣人。這為李堯臣能入會友鏢局創造了條件。
李堯臣雖然在家鄉學過些功夫,但作為一名專職鏢師來說,自然不到家,所以進鏢局后第一件事就是拜師。他的師父宋彩臣是宋老邁的得意弟子。他學的拳術當然也是三皇炮錘了,后來又學六合刀。隨后又練大槍,三十六點,二十四式。等十八般武藝練得差不多了,又學水上功夫,尤其是水里使的短家伙,有分水攬、雁月刺、峨眉刺、梅花狀元筆等等。水陸功夫學會了,就學使暗器,如飛鏢(也叫斤鏢,因為一個鏢有一斤重)、緊背花裝弩、飛蝗石子等。 學會了軟硬功夫,還要練飛檐走壁,躥房越脊。所謂躥房,是攥著房櫞子頭,往上一翻,一丈多高,一躥就能上去,輕輕落在房檐上,不能有響聲。越脊,就是跨躍到房脊上走,如果踩在瓦上,嗄嘣一聲,把瓦踩碎,就容易被人發覺。翻身跳下時也不許出聲音,有時還要用問路石試探一下,看沒有動靜,才能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