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太極拳界有人說腳要有如踏在厚厚地毯上或厚厚草地上的綿軟感覺,這種感覺顯然反映了全身沒有松沉的重心飄浮,與“腳入地三尺”正好相反。
必須明白沉是放松引起的,但是如果沒有自覺的沉的神經反應,放松是不一定會沉的;養生氣功往往就是放松而不沉的。
因此,這種說腳要有如踏在厚厚地毯上或厚厚草地上的綿軟感覺,顯然是將養生氣功沒有沉的放松與太極拳沉的放松混淆了。對于太極拳而言,這種說法明顯是誤人之談。
⑵獨立時承擔體重之著地腳的腳趾自然地不同程度地蜷屈,因而趾肚著地也就是古太極拳經典拳譜所謂的“五指抓地”。這是由于全身松沉引起身體重心下降與勁(氣)從腳而起自然地局部沒有用力所引起的,不是腳趾主動用力的蜷屈。
“五指抓地”會有腳與地面吸住的感覺。平常人向前走路的著地腳五個腳趾幾乎是不承擔體重的,僅僅向前步行中的后腳在離地時腳趾才著地,而“五指抓地”使得五個腳趾成了下支撐的前緣,成了承擔體重的一部分,從而使得下支撐的面積增大。
雖然每個腳趾肚著地后之腳底面積平均前緣向前或許僅僅增長2公分多點,但對于承擔整個體重的一只腳而言,所增大的面積對于穩定身體重心也是有舉足輕重作用的。
尤其在推手中是否有“五指抓地”而與地面相吸的感覺,沉穩程度是不一樣的。此外,凡是腳趾放松了,腳趾必然是自然蜷屈的,不可能是舒展的。
因此,許多近代太極拳家都對“五指抓地”很重視,如牛春明、劉晚蒼、劉石樵等先生,都尤其明確地強調“五指抓地”(或稱“五指扣地”)。
現代太極拳界有人說“五指抓地”有違松沉,這種說法是沒有拳經與人體運動力學根據的,也是將養生氣功沒有沉的放松與太極拳沉的放松相混淆的說法,對于太極拳而言,也是屬于誤人之談。
?、仟毩r,胯、膝、踝關節不能完全挺直,應保持似直未直、似彎非彎的自然豎直。
這樣,既似乎是直立的,又是有彈簧般的感覺,古太極拳經典拳譜所謂“五指抓地上彎弓”之“上彎弓”應該包含這樣的意思。
腿腳的這種狀態不僅有利于腳下的勁力容易上傳,而且有利于全身重心容易下降與調整,體重容易通過腳弓的中央均勻分布到五個腳趾與腳跟,容易使身體重心垂線準確地落在下支撐面的中心也就是腳弓的中央(這個部位在近代武術語言中被稱為“涌泉”)。
如果腳、腿、胯完全挺直,人身體重心垂線準確地落在下支撐面的中心往往就會有困難。
?、泉毩幼髦猩碥|上升可以配合增加腹壓的呼氣,上升的身軀要始終保持自然豎直,不能先前俯再豎直。
金雞獨立與分腳等拳式是弓步的前腿蹬直、身軀上升成為獨立這種拳式,在身軀上升時應該配合增加腹壓的呼氣,這樣做也可以使得身體重心下降,就會有象乘突然上升的電梯,身軀往上升,體重往下沉如水向下流瀉的感覺,從而增加站立的沉穩度。
⑸獨立動作整個過程做到勁(氣)從腳而起,尤其是獨立時的手和另一腳的動作。
無論是提膝還是分腳、蹬腳拳式等,活動的腿腳與手臂不要主動用力,必須是由著地腳的沉蹬下撐引起向上傳遞的勁力通過腰骶部再傳遞到需要活動的腿腳與手臂。
腿腳的提膝或踢、蹬活動都應感到有一種感覺從著地腳的腳底象抽絲樣地貫通到活動腳的末端與手臂的末端。這樣,一方面增加了站立的沉穩度,有著地腳入地三尺之感,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活動的腿腳和手具有更強大的力量。
在實戰應用中,勁從著地之腳而起不僅可以使得活動的腿腳提起很輕靈,有比局部用力更大的力量,而且著地腳可以帶著軀體迅速彈跳離開,從而有效地避免發生“雙重”。
這種勁(氣)從腳而起的反應也必須是在有了一定松沉功底基礎上經過長期鍛煉才能漸漸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