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初學的人練完一兩趟“簡化太極拳”,往往會感到兩腿酸痛,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堅持練下去,這種腿部酸痛現象,就會消失。<<<深秋做此運動竟有抗寒健身效果
每次鍛煉的時間長短、趟數多少、運動量大小,應根據工作和學習情況及自己的體質而定。一般健康無病的人,運動量可以略大一些,可以連續打一趟或兩趟。
老年人和體弱者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適當調節運動量,可以單練一組或幾組;’也可以專練一兩個式子如“攬雀尾”、“云手"、“起勢”等;也可以架勢稍高一些,如“弓步”的前腿應垂直,膝蓋與腳尖在一條垂直線上,送時,膝關節彎曲度可略小一些。
患有腰間傷病的人,每次的運動量不宜太大,要注意循序漸進,逐步加大運動量,必要時應征求醫生的意見。總之,在初練太極拳時,運動量的掌握務要因人制宜,因病制宜,不應貪多求快,急于求成。
要持之以恒
練太極拳和從事其他體育鍛煉一樣,貴在堅持。不僅開始時要積極參加練習,而且一定要堅持繼續練下去。根據自己生產、工作或學習的時間情況,好每天在業余時間能安排一定的時間進行練習。
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曝十寒",或是認為已經練會了,或者感到病情有所好轉,就不再繼續堅持練習。
那樣,不僅不能逐步提高太極拳的技術水平,不能做到精益求精,而且更重要的是不能更好地收到堅持練太極拳增強體質和治病防病的效果。一般情況下,每天在班前、班后或工間操、課間操時間,在本單位的院落、空地都可以練習。
.有條件的好能在清晨或晚間,就近到公園、樹林、廣場、河邊、草地等空氣清新和環境安靜的地方練習。如果這些地方設有太極拳輔導站,參加集體學習,收效會更好一些。
另外,初次學習太極的人如果沒有專業的老師指導,可以找一些經常練習太極的人來一起練習,在練習中讓別人指出不對的地方,并反復練習錯誤的動作,直至完整的學會整套動作。
練好太極拳先掌握四個理
其一,要明畫大圈之理
練習太極的人不但要練好太極的基礎,更要將其規范化,尤其是拳架。練習陳氏太極的特點就是必須要先練好畫大圈的動作,只有練好這個動作才能將身體的各個關節畫開、畫活。
達到舒展的身姿的目的,然后再練習畫中圈,后到小圈,終達到高境界。練習者必須從一開始就認真的練好這一點。
其二,要明三節之理
人體全身有根節、中節、梢節三節之分。即:臂為梢節,身為中節,腿為根節。三節之中又各有三節。臂之三節,即:手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身之三節。
即:頭為梢節,腰為中節,腹為根節;腿之三節,即:足為梢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練拳者要認真走好用好三節勁。如在用兩臂走圓畫圓時,開時肩、肘、手依次相開,合時手、肘、肩依次相合。
發勁時,一定要做到根催、腰達、梢發。通過這樣久而久之的練習,就能達到節節貫通,周身一家,一動無不動,松活流暢之目的。
其三,要明纏絲運動之理
螺旋纏絲是陳式太極拳特有的練功方式,也是化掉身上的僵勁產生太極拳彈性掤勁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在行拳走架中,一定要把上下纏、前后纏、左右纏、進退纏、正斜纏的一順一逆、雙順雙逆的五對纏絲做到位。
開合時,要做到順纏合、逆纏開,均衡、對稱、協調,無所偏倚,無過無不及。久而久之地練習,就可以達到渾身俱是纏絲圈,全身上下左右無一處不纏絲,而又以身軀纏繞為主宰。
通過腰脊的螺旋運動和胸腹折疊運化來帶動貫穿上下四肢的螺旋纏絲,進而達到周身一家的螺旋纏絲,溝通周身奇經八脈、十二經、十五絡,使氣血流注,營衛周身,調解三焦,和平陰陽,內壯五臟,而又柔活骨節、肌腱、筋韌,外強筋骨。
其四,要明用意不用力之理
太極的運行法則就是以意識來控制全身,只有達到這種境界才能使身體的各個關節比如筋、皮、肉、骨、肌腱、韌帶等得到放松,舒展和鍛煉,從而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