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中國拳術之一,創始于清初。
乾隆年間,山西民間武術家王宗岳用《周子全書》中闡發《易經》太極陰陽的哲理來解釋拳理,寫成《太極拳論》,太極拳這名稱才確定下來。
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個時期,在太極拳起源問題上, 產生過一些附會和傳說: 如說這拳是元末明初(14世紀) 武當山道士張三豐創造的;
也有人說是宋徽宗時(12世 紀),武當山丹士張三峰夜夢玄武大帝授拳,創造了太極拳;又有人說是 8世紀中期,唐代許宣平所創造;
還有人說是明初河南陳家溝陳卜所創造,等等。
太極拳數百年來代代有傳人,綿延不絕,名手輩出。
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位于河南省溫縣縣東清風嶺上,六百年前為常陽村。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澤州(今晉城)人陳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溫縣城北,立村陳卜莊,越二年,因嫌地勢低洼,復遷常陽。
后因陳氏人丁繁衍,家傳武術在附近又大有聲望,加之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溝,久而久之,便易常陽舊名為陳家溝。
陳氏總結了許多拳術套路。
計有五套拳、五套錘、十五紅、十五炮、紅炮錘、一百單八式長拳以及別開生面的演練方法雙人推手等。
又據此理,創編了刀、槍、劍、棍、锏、雙人粘槍等武術器械套路。
這些拳械套路均據太極之理,由無極至太極,由無相而生有相,由靜而生動,每個招式都分陰陽(即虛、實、柔、剛、靜、動等),形成了太極拳械的雛形,在陳氏家族中世代相傳,形成陳氏太極拳。
陳氏十四世的陳長興,在祖傳太極拳的基礎上再樹里程碑。
他將陳王廷編的一至五路太極拳由博歸約,精煉歸納,創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為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后人稱之為“老架”,他還大膽地打破門規限制,拳傳外姓,收河北廣平府(今永年縣)楊福魁(露禪)為徒。
楊福魁藝成回鄉后,后到達北京,經歷了一段“闖天下、打天下”的傳奇經歷,并擔當神機營總教習。
楊氏祖孫三代在北京與人交手無數,授徒廣眾,流傳甚廣。其拳架在不斷的實踐中日臻完善,后由楊澄甫定型,成為目前流行廣的楊式太極拳。
同時,尚有早期、中期的拳架流傳于世。滿族人全佑跟楊福魁之子楊班候學得楊氏小架太極拳后,傳與其子鑒泉,在上海開辦武學,將師承太極拳修改定型成另一家,因鑒泉后從漢姓吳,故世人稱其為吳氏太極拳。
太極拳的來源有下列3個方面
①綜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術極為盛行,出現了很多名家、專著和新拳種,太極拳就是吸取了當時各家拳法之長,特別是戚繼光的三十二勢長拳而編成的。
②結合了古代導引、吐納之術。太極拳講究意念引導氣沉丹田,講究心靜體松重在內壯,所以 被稱為“內功拳”之一。
③運用了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和中醫經絡學說。陳式太極拳要求按經絡通路,螺旋纏繞,以意行氣,通任督二脈,練帶脈、沖脈。
各式傳統太極拳也皆以陰陽五行學說來概括和解釋拳法中各種矛盾變化。隨著歷史的發展,武術逐漸從戰場搏殺轉為體育健身,太極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極拳家在《十三勢行功歌》中就有“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的提法。
當今的太極拳經過在眾多中國傳統拳術的基礎上得到不斷充實完善,被世人譽為中華民族的國粹,世界上優越的健身運動,中國傳統哲學的形體表現。
相反,西方人卻認為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濃縮體,是看得見,摸不著的極為高深的“影子拳”。
他們中的許多人學練太極拳就是為了更好地了解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尤其是東方古國的傳統哲學。太極拳”本身就是文化大融合過程中的產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交流,才能夠生生不息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太極拳發展很快,打太極拳的人遍及全國。當前,僅北京市公園、街頭和體育場就設有太極拳輔導站數百處,吸引了大批愛好者。
衛生、教育、體育各部門都把太極拳列為重要項目來開展,出版了上百萬冊的太極拳書籍、掛圖。
太極拳作為中國特有的民族體育項目,已經引起很多國際朋友的興趣和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