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突發小情況,這個時候,知道必要的急救知識,我們就能夠輕松的“化險為夷”。那么,如何急救才是正確的方法?急救要注意什么?本期的健康之路節目邀請了李虹偉專家來為大家講解,一起看看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如何急救
當發現突然有人倒地時應作出如下反應
1、自己或者讓他人立即撥打急救電話;
2、確認周圍環境安全后,再靠近評估患者;
3、判斷有無意識: 大聲叫他和用手拍他肩膀,看有無反應;
4、若無反應,則進一步判斷有無呼吸,觀察胸廓有無起伏即可判斷;
經以上意識和呼吸的評估,可得出以下三種情況
1、無反應無呼吸
則患者為心臟驟停,需要即刻心肺復蘇。讓患者仰臥,在乳頭連線中點給予胸外按壓,成人按壓深度在5CM以上,按壓速度100-120次/分鐘,讓胸廓充分回彈,減少按壓中斷時間。可與人工呼吸結合,按壓30次,人工呼吸2次,如此交替循環,一直到急救人員到達。對口人工呼吸有不衛生、怕傳染病等顧忌者,也可持續單純胸外按壓,同樣有效。
2、無反應,但是有正常呼吸
提示倒地者為昏迷狀態,可能是腦中風,也可能是一過性暈厥等情況!此時應給予穩定側臥位,不要喂水喂食喂藥!密切觀察呼吸情況,等待醫護人員到達。若觀察過程中發現呼吸停止,應即刻給予心肺復蘇急救。
3、有反應
詢問患者是否有不適,是否有頸背腰腿部疼痛,尤其是活動時疼痛,應該謹慎攙扶。由專業人員搬運。
謹記,當心臟驟停時,4分鐘內急救是“黃金急救時間”,超過10分鐘才進行急救,生存機會渺茫。因此,當發現有人倒地,經判斷為心臟驟停者,應即刻進行心肺復蘇,并呼叫120,通過胸外按壓維持心腦基本血液供應,為終急救成功贏得時間。急救人員到達往往超過10分鐘,若第一目擊者不進行現場心肺復蘇,則搶救成功率極低。
目前,國內公眾急救知識、急救意識匱乏,呼吁政府加快立法進程,保護施救者的權益,推動急救技能培訓的普及化,在人群密集公眾場所布置自動體外除顫(AED)。
急救要注意什么
1、急性腹痛忌服用止痛藥:以免掩蓋病情,延誤診斷,應盡快去醫院查診。
2、腹部受傷內臟脫出后忌立即復位:脫出的內臟須經醫生徹底消毒處理后再復位。防止感染造成嚴重后果。
3、使用止血帶結扎忌時間過長:止血帶應每隔1小時放松1刻鐘,并作好記錄,防止因結扎肢體過長造成遠端肢體缺血壞死。
4、昏迷病人忌仰臥:應使其側臥,防止口腔分泌物、嘔吐物吸入呼吸道引起窒息。更不能給昏迷病人進食、進水。
5、心源性哮喘病人忌平臥:因為平臥會增加肺臟瘀血及心臟負擔,使氣喘加重,危及生命。應取半臥位使下肢下垂。
6、腦出血病人忌隨意搬動:如有在活動中突然跌倒昏迷或患過腦出血的癱瘓者,很可能有腦出血,隨意搬動會使出血更加嚴重,應平臥,抬高頭部,即刻送醫院。
7、小而深的傷口忌馬虎包扎:若被銳器刺傷后馬虎包扎,會使傷口缺氧,導致破傷風桿菌等厭氧菌生長,應清創消毒后再包扎,并注射破傷風抗毒素。
8、腹瀉病人忌亂服止瀉藥:在未消炎之前亂用止瀉藥,會使毒素難以排出,腸道炎癥加劇。應在使用消炎藥痢特靈、黃連素、氟哌酸之后再用止瀉藥,如易蒙停等。
9、觸電者忌徒手拉救:發現有人觸電后立刻切斷電源,并馬上用干木棍、竹竽等絕緣體排開電線。
本期嘉賓介紹
李虹偉
男,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導師。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分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診斷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心血管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委、北京醫學雜志副主編等學術任職。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西城區第十三屆委員會委員。從事內科、心血管內科臨床、科研、教學工作25年。
承擔國家級、市級、部級多項科研課題。發表SCI論文近30篇,主編、主譯論著6部。主譯《Braunwald心臟病學》姊妹卷《瓣膜性心臟病》第3版。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中央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